参加精准扶贫那两年,每月一次例行走访少不了,而那年七月的那次走访,更令人难忘。
我联系的几户人家,住在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黑水镇宝剑村的山巅上。盛夏时节,树木葱茏。每根藤蔓上都叠满翠绿,每条枝丫上都蓄满力量。远远望去,一片苍翠,密不通路。其实,不仅通路,还是水泥路,硬化出来的单车便道。
到村上山前,我给我的第一户女主人杨兵的妻子倪妹打电话。男主人在湖南常德乡下,干木工活,一天能挣300元左右。我俩还未见过面,平时都是与他在家种地的妻子联系。倪妹说,你来嘛,家里有人。莫非杨兵打工回来了?
我的联系户,住得稀疏散落,又都在木林窝窝里。如果不是这路的牵引,一定不知树丛里藏得有房,住得有人。半坡上,沿着小道往右一拐,枝繁叶茂,阳光筛地,碎亮如金。
不几步,就见一幢一楼一底的砖混房,躲在绿树下,静悄悄的,哪里有人?
原先是烂木屋,享受扶贫政策,另建此房。主体完工,尚未装修,已能住人。
走过院坝,楼侧偏房,木门敞开,里面情景,一目了然。朝里一看,我被眼前的安静景象,怔立了许久,一时竟不敢向前移动半步,深怕弄出响声,踏醒梦幻,惊飞美景。
偏房里,是寨人的火铺屋。火铺上,冬时可烤火煮饭歇客,夏天这些功能不起作用,就中央凳一大方桌,当寨人的茶几用。此刻,当书桌。四个少男少女,分坐方桌四方,互不干扰,各自埋头写作业,聚精会神,专心致志,以致我的到访,并没引起他们的注意。
由此我想起自家的孩子们。哪像我这联系户的孩子?客观条件没我的孩子们好,父母都不在身边,没有谁的吆喝与监督,却能自觉自律,静心读书。
平时入户走访,我见到这些孩子,也没忘勉励几句,好好读书,考上大学,走出大山,改变命运。上大学虽不是唯一出路,但对改变个人命运、家庭处境,毫无疑问,会多好几条选择之路。
坐在大方桌对面的小女孩忽然抬起头,看见我正用手机拍照,笑了起来,立刻引起了小小的骚动。我真不该打破他们这份求知的宁静呀……
晚上,我把这张照片翻给我的孩子们看,希望对他们有所触动。他们看着,有的默默不语,有的低下了头。
现在山上那几个孩子,有的上初中,有的上高中,有的读大一了。
(作者系重庆市作协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