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文学|百年花生糖的“第二春”
在重庆綦江东溪古镇,有一个“东溪镇霍二食品店”,这是一家传承了四代人的制糖工坊。“霍二花生糖”是他们卖得最好的商品,口感酥脆,入口满嘴花生香。手工制糖的手艺,已经传承了上百年。随着时代的发展,制糖行业开始由机器代替人工,但霍二花生糖的传承人王开维、霍仁云夫妇,依然十年如一日坚持手工制作。如今,他们制作的糖点已经走出了綦江,卖向全国各地。
祖传四代的手艺
王开维是綦江石角镇人,30多年前,和丈夫霍仁云结婚后,随丈夫来到东溪生活。
王开维的公公霍志斌是一名手艺高超的甜品师傅,凭借祖上传下来的制糖技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就开始做生意,还是知名蛋糕品牌华生园的甜品专家。
看到王开维能吃苦耐劳,霍志斌决定把制糖技术传给她。公公说,因为霍家老一代没有念书,所以制糖手艺没有书籍记录,全靠一代代口口相传。他要求夫妻俩必须掌握好制糖的技艺,未来再传给自己的孙辈。
听了公公的话,王开维静下心来,一点一点耐心地学习制糖手艺。霍志斌对制糖火候要求极高,他说,如果熬糖的火候不够,用刀一切就会碎掉,这种质量根本无法拿出去售卖。为了达到霍志斌的要求,王开维夫妻每天起早贪黑,跟着公公一起制作花生糖,从选材到炒制,再到熬糖浆、拌糖、切糖,每一个环节都认真对待,不敢有丝毫马虎。直到王开维能彻底掌握火候,把糖浆熬成清亮的琥珀色,公公终于点了头,同意王开维“出师”。
几年后,霍老爷子去世,所幸王开维夫妻俩已熟练掌握公公的所有手艺。除了花生糖,夫妻俩还制作了汤圆、米花糖等糖品,深受东溪镇附近居民的喜爱。
一开始,王开维和丈夫一起,把制作好的糖挑在扁担中售卖。镇上的小孩看到夫妻俩来了,总会大声说道:“霍二家的来了,是霍二家的来卖糖了!”
夫妻俩晚上制糖,白天卖糖,日子过得也算充实。
不过,随着孩子的出生,夫妻俩渐渐发现,沿街卖糖的收入已经不能维持一个家庭的开支。
于是,夫妻俩盯上了镇上的批发部。批发部售卖的各类甜品,如月饼、牛轧糖、白糖等等,都是居民常常购买的商品。夫妻俩就和东溪镇、赶水镇的批发部商量,为他们供货。
批发部需求量大,催货也紧,原先夫妻二人晚制晨卖的模式,显然已跟不上节奏。两人考虑再三,雇来了几个亲戚,让他们帮忙。就这样,小作坊从本来的夫妻二人,扩大到了五六人。
那个年代,小作坊虽然简陋,但因为销路稳定,糖品质量好,夫妻俩又肯吃苦,生意很是红火。扣除掉原料和雇工成本,夫妻俩一个月大约能净挣1500到1800元。这在当时的乡镇里,已经算是一笔相当可观的收入,家庭生活也因此宽裕了不少。而来帮忙的亲戚们,也避免了去外地打工的奔波,有了稳定的进账。
小小的糖果作坊,撑起了几个家庭的生计。
把作坊搬上网
一晃,十几年过去了。王开维夫妻俩守着那间小小的制糖作坊,靠着这份“甜滋滋”的生意,把儿子小霍拉扯大,供他读完了大学。
小霍也争气,毕业后顺利进入了重庆一家不错的公司工作。看着儿子出人头地,夫妻俩觉得,这辈子再苦再累,也值了。
然而,就在这时,夫妻俩渐渐发现,自家的生意开始萧条。原先合作的批发部,随着时代的发展,一家接一家地关门歇业,取而代之的是遍布城乡的连锁零售超市。超市对接了规模化生产的大型食品工厂,传统手工作坊生产的白糖、月饼等散装糖品,丧失了竞争优势。曾经养活一大家子人的小作坊,第一次面临生死存亡的危机。
“爸,妈,咱们的糖这么好吃,手艺这么好,不能就这么断了!”小霍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现在城里人都喜欢网购,咱们做的糖,也得搬到网上去!”
可夫妻俩哪里懂什么网络和电商。于是,小霍打开手机教他们:“这些网店,一个月就可以卖上万单,用快递寄给他们就行,全国各地都可以卖,业务绝对不比批发部少。”
听着儿子的话,夫妻俩渐渐动了心。小霍主动揽下了开网店的工作,并做主调整产品结构——放弃了白糖、月饼等可替代性强、利润相对较低的产品,把目光投向自家作坊更具特色、受消费者喜爱的传统手工小吃,如花生糖、花生占、麻花糖等等。
网店开张前,小霍亲自设计了店铺页面,详细描述了父母几十年如一日坚持手工制作的匠心过程,突出“古法制作”“匠心手作”“无添加”等特色。为了打响名气,他还利用周末回家的时间,和父母一起研究如何改进包装。
尽管做了很多准备工作,但网店开起来后,小霍还是发现小店并没有多少流量,下单者寥寥无几。即使尝试着去买了一些推广的流量,依然没有好转。
看见儿子有些失望,夫妻俩也过意不去:“没事儿,咱们不懂这个,你要是也搞不懂,咱就不做了,大不了还像以前一样,我和你爸挑着扁担去东溪镇上卖。”
但小霍却不这么想,他不想年过半百的父母,还去过沿街叫卖的日子。
非遗盘活老店
一天,小霍看到了一则新闻,称綦江正在评选区级非遗美食。他灵机一动,觉得这是一个机会。
他把手机拿给正在筛选花生的父母看:“爸,妈,你们看这个!”
霍仁云戴上老花镜,凑近屏幕,一字一句地读着。王开维则在一旁,眼神里带着一丝期待和不安。
“这个……我们家的糖,能行吗?”王开维有些不自信,毕竟自家作坊小,平时也就是在镇上经营。
“怎么不行!”小霍语气坚定,“我们家的花生糖,从太爷爷那辈就开始做了,这手艺,这味道,整个綦江都难找出第二家!这就是咱们的‘非遗’啊!”
老霍眼神里闪过一丝光亮:“娃儿,你要是觉得能行,咱们就试试。这手艺传了快一百年了,要是真能评上那个啥,也对得起祖宗了。”
说干就干。小霍仔细研究了评选细则,开始按要求准备详尽的文字材料,包括历史渊源、制作工艺、传承谱系,还有清晰的图片和视频资料。他让父亲把家族故事、制糖的每一个细节都讲出来,自己重新梳理记录。并特意回了趟老家,翻箱倒柜找出几张泛黄的老照片,有太爷爷的,也有爷爷年轻时在糖坊忙碌的身影。他还请教了村里的老人,搜集了不少关于“霍二花生糖”在当地的口碑和故事。
申报材料递交上去后,接下来便是等待。那段时间,小霍时不时就会刷新一下评选活动的官方通知页面。父母嘴上不说,但小霍能感觉到他们的期盼。
终于,在一个傍晚,小霍接到了来自綦江区文旅委的电话:“恭喜,您申报的‘霍二花生糖制作技艺’,经过专家评审,成功入选綦江区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美食项目名录!”
“我们评上了!评上非遗了!”小霍第一时间把这个消息告诉了还在锅炉边做饭的父母。听到这一消息,夫妻俩激动得红了眼眶。
消息像长了翅膀一样,很快在亲戚邻里间传开。几天后,綦江本地的电视台还专门来霍家进行采访。
非遗的牌子一挂,小霍的网店仿佛一夜之间活了过来。除了自家开的店,还有很多食品经销商也找到了夫妻俩的制糖作坊,希望能从这里进货。
为了方便管理,小霍和父母商议决定,主要以分销的形式去卖。食品公司货品全面,网购消费者也更偏爱一站式下单,给食品公司供货,就可以省去自己开店耗费的精力。
很快,小霍和多家食品公司签了合同。终于,东溪古镇的霍二花生糖在网购平台遍地开花,订单数迅速增长。
为了应付来自全国各地的订单,小霍觉得,应该有更专业的生产方式和更规范化的运营,于是又添置了一些好的手工制糖设备,还多请了两个手脚麻利的婶娘来帮忙。
临近春节那段时间,订单像雪片一样飞来。红色的礼盒堆满了堂屋,快递小哥每天都要来上好几趟。老霍看着堆积如山的订单,脸上笑开了花,但嘴里还是念叨着:“哎哟,这么多人买,可不敢马虎,每一块糖都得做好,不能砸了咱们这块传下来的牌子。”
订单多了之后,小霍更加注重客户的反馈。一家人发现,现在的消费者不再喜欢吃甜度过高的糖品,更喜欢“微甜”。他们便根据客户的评价调整了花生糖的做法,把糖的比例调整为原来的三分之一。口味调整后,网上的订单更多了。
看着丈夫和儿子的笑脸,王开维想起了以前跟着公公学手艺,挑着担子沿街叫卖的日子。如果不是儿子读了书,进了城,见了那么多新鲜事物,也许这家工坊,早已在时代的更替中被埋没了吧。
责任编辑:范圣卿
声明:凡注明来源七一客户端、七一网的作品,均系当代党员杂志社原创出品,欢迎转载并请注明来源七一客户端;转载作品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