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员文摘》、七一客户端报道】另一个主战场:抗击法西斯的东方记忆
1931年,在遥远的欧洲,德国魏玛共和国的经济危机正促使各阶层矛盾不断激化,两年后希特勒上台;在中国东北,日本军国主义已开始行动。
1931年9月18日,日军入侵沈阳,进而占领东三省。自此,从义勇军到抗日联军,东北抗日力量与侵略者进行了长达14年的斗争。中国战场就像一块吸铁石,牢牢吸住了日军主力,使其走向崩溃。
从卢沟烽火到百团大战:
中国孤军奋战
关于七七事变,历史是这样记载的:1937年7月7日夜,日军一部在卢沟桥附近借“军事演习”之名向中国驻军寻衅,并以一名士兵失踪为借口要求进入宛平城搜查。此要求被拒绝后,日军向卢沟桥一带的中国驻军发动攻击并炮轰宛平城。
七七事变两年后,德国闪击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中国是最早抗击轴心国侵略的国家。”英国历史学者拉纳·米特在《中国,被遗忘的盟友》一书中写道,“早于英、法两国反法西斯战争两年之久,比美国参战早四年。”
这是一个落后农业国家抵抗一个新崛起的近现代工业国家之战。
“步兵夏天穿着蓝灰色的棉布制服,冬天只有幸运的人有棉衣或者羊皮衣服。”英国历史学家安东尼·比弗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一书中写道,“他们脚上穿的是布鞋或者草鞋……他们没有钢盔,除非他们能够从死去的日本兵那里得到,他们会自豪地戴上。”
有老兵回忆,当时一个连只有两挺机关枪、20多支步枪,剩下的人全拿着大刀片,而日军用的都是三八式步枪,还有坦克和飞机,机关枪扫射像刮风一样,战斗非常激烈。
7月17日,蒋介石在江西庐山发表谈话:“如果战端一开,那就是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
9月,由中国共产党倡导、以国共第二次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1937年8月13日,日军大举进攻上海,妄图在3个月内灭亡中国,而淞沪会战就打了3个月。
在付出沉重代价后,日军占领上海,又长驱直入国民政府首都南京,开始了长达6周的大屠杀。
很多人会用“东方的奥斯维辛”这样的字眼来形容那场劫难。英国诗人奥登1938年在《来自中国的十四行诗》中写道:“地图上可以找到某些地点,那儿人民正笼罩在邪恶中,比如南京,比如达豪。”
此时,中国军队需要一场胜利来鼓舞士气。
1938年初,日军计划打通津浦铁路,使被日本占领的东北、华北区域连成整体,方便协调作战,遂发动了徐州会战。中国守军以低劣的武器,与敌人的飞机、大炮、坦克相搏,英勇顽强,众志成城,终于挡住了敌之攻势。4月7日,台儿庄战役胜利结束。在这次战役中,中国军队歼敌1万余人,同时缴获大量的军用物资,狠狠地打击了日本军国主义入侵中国不可一世的嚣张气焰,极大地增强了全国军民抗战必胜的信心。
事实上,在台儿庄战役之前,中国军队就已经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全面抗战开始后,中共领导的红军改编成了八路军、新四军。1937年9月,在平型关,八路军115师将日军精锐第5师团第21旅团一部及辎重车队装入埋伏圈,毙敌1000余人,极大鼓舞了中国军民。
南京陷落后,武汉成为中国的军事和政治中心,东部沿海地区的很多企业也沿长江撤到这座城市,曾经的战时难民晏阳初把这一转移称作“中国实业史上的敦刻尔克撤退”。
1940年,日本为进一步扩大侵略战争,一面积极推行对蒋介石的诱降活动,一面以大规模军事行动和对重庆、成都的狂轰滥炸逼蒋介石求和。“东方慕尼黑”的乌云笼罩中国。
1940年8月,八路军指挥部动员一百多个团对日军发起大规模攻击,拔掉了敌人的碉堡、据点,炸毁了交通线,史称“百团大战”。
百团大战历时三个半月,毙伤日伪军共2.58万余人,俘虏日伪军1.86万余人,缴获了大批武器、弹药和军用食品。
从全民皆兵到国际阵线:
东方主战场
1941年12月7日,日本突袭美国军事基地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同时,日本侵入东南亚广大地区。
1942年1月1日,包括中国在内的26个国家在华盛顿发表《联合国家共同宣言》,决心共同打败德、意、日法西斯,世界反法西斯阵线最终形成。
英美非常担心日本会与德国法西斯在中东会师。拉纳·米特说:“美国的主要战略目标之一就是‘确保中国持续参战’,以此牵制身处中国内陆的大批日军。在同盟国的整体部署中,中国的战略地位也极其重要。”
“我必须指出,中国一崩溃,至少会使日本15个师团,也许会有20个师团腾出手来。”时任英国首相丘吉尔说,“其后,大举进犯印度,就确实可能了。”
在中国,不分军民,都投入了抗战。
山东临沂板泉镇的渊子崖村是一个宁静的村子,崭新的水泥房整齐排列在主街两侧,村口的一座烈士塔显示这里曾发生过激烈战斗——
1941年12月19日,一支汉奸队到村里索要钱粮,被愤怒的村民打走。于是,汉奸向日军报告称,村子里有八路军。第二天早上8点左右,日军和伪军把村子包围,用小钢炮打村子的围墙,集中火力在东北角,打开一个缺口。
老兵林凡坡当年只有15岁。他回忆说:“开炮以后村里成了一片火海,都不敢睁眼了。”
日军炸开缺口后,村里六七十个手拿大刀和猎枪的青年组成自卫队迎敌,其他一些身强力壮者也拿起铁锨和农具自卫。林凡坡记得,有个名叫林九兰的村民,当时30多岁,鬼子进来一个他就砍一个,一共砍死7个,最后全家13口人都牺牲了。
在那一仗中,村民以147人牺牲的代价打死了日军和汉奸112人。
“组织千千万万的民众,调动浩浩荡荡的革命军,是今天的革命向反革命进攻的需要。”毛泽东在《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中写道,“只有这样的力量,才能把日本帝国主义和汉奸卖国贼打垮,这是有目共见的真理。”
中国战场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愈显重要。苏联、美国、英国、法国、加拿大、朝鲜等数十国的正义人士参加和支持了中国抗日战争。总共有2000多名苏联飞行员参加了援华志愿飞行队,帮助中国抗击日本侵略者,有200多人牺牲在中国战场。
从日落芷江到战后秩序:
和平的光芒
芷江侗族自治县位于湘西,山清水秀,这里,是日军侵华战争的终结点。
1943年2月,苏联取得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胜利,这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转折点。同年9月,意大利投降,法西斯轴心国阵营开始瓦解。
1943年12月1日,《开罗宣言》由中美英三国首脑共同发表,宣示了协同对日作战宗旨,确定了对日本侵略者的处置问题。
而此时,中国战场的战斗更为激烈。老兵吴淞对被称为“东方的斯大林格勒大血战”的常德保卫战记忆犹新:“从德山老码头到孤峰岭,不到1公里就死了1400多人。”常德保卫战是抗日战争中非常惨烈的一战,固守核心阵地的“虎贲部队”57师8000余人仅83人生还,吴淞所在的营只剩3人。
在中国军人的顽强抵抗下,侵略者越来越举步维艰。当欧洲与太平洋战场的英美盟军与苏军向德意日法西斯发起战略反攻时,东方主战场的中国军人也拉开了对日反攻的大幕。
在滇西、缅北战场,中国驻印两个师全面反攻,连败日军第18师团。中国远征军强渡怒江,发起滇西反攻,先后攻克日军坚固防守的松山、腾冲、龙陵,抢通中印公路。
在敌后,八路军、新四军在各根据地周边展开反攻,并进军中原、湘粤、苏浙,向敌后之敌后挺进。一年间,共作战1.1万多次,解放上万村庄,歼灭日伪军近20万人。
1945年4月,侵华日军欲争夺芷江空军基地,湘西会战爆发。
当时,老兵刘道民在芷江机场负责报告天气,“这个战役关系到芷江机场的存亡,每个人都要拼尽全力,我也不能懈怠”。
历时55天,湘西会战迎来胜利。这不仅是中国军队的一次重大胜利,更成为整个抗日战争的转折点。
8月15日晚,刘道民从电台得知了日本投降的消息,激动地说:“太好了,不用再跑警报了!”当时没有收音机,刘道民便和几个朋友抬着40多斤重的发报机在十里八乡转,向百姓播放这个大好消息。
后来,不知是谁在芷江的东城门上贴了一副对联:“庆五千年未有之胜利,开亿万世永久之和平。”。
受降仪式于8月21日在芷江县城东的七里桥举行,中国山河在被日军侵占14年后被收复了。
责任编辑:熊冬梅,冉开梅
声明:凡注明来源七一客户端、七一网的作品,均系当代党员杂志社原创出品,欢迎转载并请注明来源七一客户端;转载作品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