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员文摘》、七一客户端报道】古老的文物如何穿越时光流传至今
秦始皇嬴政曾授意玉工孙寿将闻名天下的和氏璧雕琢成玉玺,金龙盘踞其上,表面更刻有李斯的手书“受命于天,既寿永昌”。此后,这枚传国玉玺成为一桩文物悬案,自元廷覆灭后,它再不曾现世。
历史上许多宝贝都避免不了类似的遭遇。古老的文物、技艺能穿越时光长廊,存续至今,从来都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那么,想让它们留存到现在,得做好哪些事呢?
金屋藏“娇”,为宝贝保驾护航
为了保护好手头的珍宝,先人们煞费苦心。早在周代,就诞生了专门为统治者珍藏宝物的“玉府”,有专门的管理机构和人员,也是最早的“国库”雏形。到了宋代,就连统治者也亲自上阵。宋徽宗赵佶不但工于诗词、喜欢书画,还喜欢收集民间的文物,但凡出彩的金石书画全都往他亲自掌管的翰林图画院搬。
为了更好地收藏这些宝贝,徽宗想了个妙招——做“户口本”。在他的统筹下,御府历代所藏的书画被整整齐齐地收编成册,集纳为《宣和书谱》《宣和画谱》《宣和博古图》等书籍。许多珍贵资料得以传世,后人更是由此有机会在千年后一瞥浩瀚而宝贵的文人墨宝。
除了收藏,先人们还琢磨了保护这些珍品的法子。拿珍贵图书、古籍的收藏来说,一旦有了火灾,再多的心血只能毁于一炬。不过这个难题,被明代大藏书家范钦化解了。范钦收揽了万余卷图书典籍,退休后建起了藏书楼“天一阁”,专门珍藏这些宝贝。修楼时,为了掐灭威胁藏书的“火种”,藏书阁前深挖了一口大水池,与月湖相通,就为了蓄水救火之用。范钦还打破了建筑忌用偶数的规矩,坚持“地六成水”,将书楼分建成六间,在东西两侧筑起防火墙,中厅上面的阁栅上还绘制着各式各样的水纹装饰,就差把“杜绝火灾”写在楼上了。好在功夫没有白费,耗尽范钦心血的天一阁成为我国历史最悠久、图书最多的藏书楼。
女娲补“天”,佑文物无畏岁月
在北魏时期,文物修复就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齐民要术》曾记载古书画修复的具体要求,需要“略不觉补”,也就是不仅得将破碎的文物修好,还得修得自然。明清时期,这种修复技法走向规范化。清宫内务府造办处一直有着“八大怪”之说,便是八位手艺最高的工匠。
除了修补技艺,古人还有一些防患于未然的小妙招。在故宫博物院专门负责青铜器修复的东宫殿就曾有一件“怪事”。同样是两件西周时期的青铜器,一件绿锈斑斑,另一件却是一丁点儿锈迹都不曾有。原来,没有锈迹的那件,用上了老祖宗们为了帮文物延长生命而想出的绝技——青铜器烫蜡工艺。简单来说,水是让青铜器生锈的元凶,正好蜡不溶于水,发现了这个秘密的先人们很快开动脑筋,将特制的白蜡、黄蜡等涂在青铜器的表面,使其与外界环境隔绝。防护衣一穿,这才让这些珍贵文物有了留存于世甚至被修补还原的可能。
俗言道,“三分画七分裱”。装裱一直都是中国书画的形式特色,可是这真不单单是为了好看。原来,中国书画分为纸本和绢本两种,二者都质地柔软,容易破碎和变形。为了将书画破损的可能降到最低,古人才发明了装裱工艺,将绫绢“织”成一件又好看又耐造的保护衣,让画心不受污损,更提高了整体审美价值。正因此,我们才得以穿越厚重的时间迷雾,再度惊艳于《簪花仕女图》《清明上河图》等传世佳作,还有数不清的书画珍品才得以传世,能被现代技术继续修补、复原。
活态传承,助非遗焕然新生
若说有物可依的珍宝和文物还能被收藏、修补、复原,那流于心口相传的古老技艺又当如何破解存世的难题呢?
“闹灯会”是安徽省黄山市黟县地区重要的节日传统民俗活动之一。从2020年起,世界文化遗产地黟县宏村成立了传统花灯研学基地,逐步收集、整理和传授传统花灯的制作和表演技艺,将这项流传千余年的传统民俗技艺继续传承下去。
85后何继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闹灯会市级代表性传承人,学习花灯制作技艺已有十余年,传承弘扬非遗民俗“闹灯会”一直以来都是他的心愿。
精美的花灯,是“闹灯会”的灵魂。在学艺过程中,何继星深入挖掘徽州传统民俗文化。“花灯制作最难的是骨架制作技艺,最开始不知道劈了多少竹子,用废多少篾条。”在传承老一辈纸扎技艺的基础上,何继星融合了中国其他地区花灯的制作技术,并改进花灯制作材料,在保留传统花灯工艺特点的基础上,改良了传统花灯易破、易老化的缺点。
为了将非遗活态化传承好,何继星和他的团队将花灯结合节庆、研学、婚嫁、迎客等场景进行展示。近年来,何继星和他的团队共开展了几百场活动,吸引上万人参加。
古早时,我们打造宝库,将宝贝留下来;后来,得益于巧夺天工的修补技艺,我们让文物保持本来面貌;现今,我们让文化遗产融入生活,让传统文化活起来,让文明代代相传。
责任编辑:熊冬梅,冉开梅
声明:凡注明来源七一客户端、七一网的作品,均系当代党员杂志社原创出品,欢迎转载并请注明来源七一客户端;转载作品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