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资讯>党刊好文>党员文摘> 详细内容

【《党员文摘》、七一客户端报道】我和我的建筑都像竹子

文章来源:《人民文摘》 作者:贝聿铭 发布时间:2025-06-05 10:56:39 字体:

在长达70年的建筑设计生涯中,我先后设计规划了法国卢浮宫博物馆、美国国家艺术馆东楼、肯尼迪图书馆、苏州博物馆等建筑,大部分作品都与文化艺术有关,符合了自己的追求。

有人说一个设计师的命运75%来自他招揽生意的能力,我不同意。建筑师不能对人说:“请我吧!”自己的实力是最好的说服工具。怎么表现你的实力?就是要敢于选择,敢于放弃,决定了的事情,就要有信心进行下去。

64岁时,我被法国总统密特朗邀请参加卢浮宫重建,并为卢浮宫设计了一座全新的金字塔。当时法国人非常不满,说我会毁了“法国美人”的容貌,高喊着“巴黎不要金字塔,交出卢浮宫”。法国人不分昼夜表达不满,翻译都被吓倒了,几乎没有办法替我翻译我想答辩的话。

当时的确有压力,我面对的是优越感极为强烈的法国人,而且卢浮宫举世闻名。不过做事情最重要的是维持十足的信心,必须相信自己,把各种非议和怀疑抛诸脑后。旁人接受我与否不是最重要的,我得首先接受自己。总而言之,建筑设计师必须有自己的风格和主见,随波逐流就肯定被历史淹没。

后来金字塔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改建之后参观人数比之前翻了一倍,法国人称赞“金字塔是卢浮宫里飞来的一颗巨大的宝石”,我也被总统授予了法国最高荣誉奖章。那天记者采访我,我仍然保持一贯的低姿态,说:“谦恭并不表示我有丝毫的妥协,妥协就是投降。”

这么多年,我敢说,我和我的建筑都像竹子,再大的风雨,也只是弯弯腰而已。

我生在中国,长在中国,17岁赴美国求学,之后在大洋彼岸成家立业。20世纪70年代初,我首次回到阔别近40年的祖国探亲观光,心中无限感慨。中国就在我血统里面,不管到哪里生活,我的根还是中国的根。我至今能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平时的衣着打扮、家庭布置与生活习惯,依然保持着中国的传统特色。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建筑不是服装,可以赶时髦,建起来以后,不能说明年不流行了就立刻拆掉。我从来不赶时髦,我比较保守;但我也从来不把自己定位成古典派或者现代派。还有人称我是现代主义大师,相当多的作品都是西式建筑,但在设计方面我力争把古典和创新相结合,并且摸索新路改进自己的风格。很多人对此不习惯,不接受。大凡人都喜欢守旧,觉得以前的很好,为什么要改呢?

在现代做建筑应该现代主义,不能往后走,要往前走,但是传统的东西也要恰当使用。的确,创新并不容易,我相信持续的艺术,但创新必须有一个深厚的源头。我在时代、地域和出现的问题中寻找创新。为达到自己最理想的设计风格,我不参加任何形式的竞争投标。起初总是有些困难,但很快就能以自己的风格和实力得到世人认可。

我一生之中设计了70多件作品,在建筑界小有建树获得荣耀,那是因为我了解自己以及自己的思想和能力范围,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诠释建筑,注释人生。真正想赚钱的业主不会请我,真正有眼光的人并不多,评论并不是最重要的,要坚持走自己的路。

我从不缅怀过去,而是专注于现在。我把每个睡醒后的早晨都当成一件礼物,因为这表示还有一天可以工作。

人生并不长,我的原则是,只做自己认为美丽的事,创造出有震惊效果的美感。

在我的作品中,博物馆的项目占到很大的比重。我希望博物馆在人们的生活当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也是担负起自己的一份文化责任感。我尤其喜欢年轻人来看我的博物馆,人越多我越开心。所以我常常到以前做过的博物馆溜达,看看观众里面年轻人多不多,因为将来是他们的世界。

我86岁时把自己的“封刀之作”选在苏州,想用全新的材料,在苏州三个古典园林——拙政园、狮子林和忠王府旁边修建一座现代化的博物馆。设计方案一出台,又引起了各界强烈的争论。很多人认为,这座全新博物馆将破坏原有建筑的和谐,损害这些古建筑的真实与完整。但这不能改变我的设计初衷,每个建筑都应是历史长河中的坐标,标记着文明传承的轨迹。

没有人能永远风光,但建筑是悠久的,50年以后、100年以后……任何名分都会随时间流逝,真正留下来的只是建筑本身。

责任编辑:冉开梅,熊冬梅

声明:凡注明来源七一客户端、七一网的作品,均系当代党员杂志社原创出品,欢迎转载并请注明来源七一客户端;转载作品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打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