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互动>红岩评论> 详细内容

七一时评|莫让“夹心层”隔断鱼水情

文章来源:七一客户端 作者:孙祥淞 发布时间:2025-04-15 15:51:48 字体:

下基层是干部听民声、察民情、解民忧的重要方法。但有部分干部作风不实,把下基层当“打卡”,把走访当“巡演”,把帮扶当“交差”,这种下基层下到“夹心层”的现象,表面看是工作方法失当,实则暴露出宗旨意识弱化、群众立场虚化、务实作风淡化的深层症结。破除“夹心层”迷障,须在物理距离上“沉到底”、心理距离上“融进去”、效果距离上“抓住心”,让下基层真正成为密切党群关系的桥梁纽带。

缩短下基层物理距离,须让“身入”更彻底。层层陪同的“包围圈”、过度包装的“示范点”、程序化的“调研路线”,本质上是用形式主义应付形式主义。缩短物理距离,必须打破“盆景式”走访的路径依赖。要健全常态化下沉机制,用制度约束代替随意性走访,推动干部从“坐着小车转”变为“带着问题走”。要创新“穿透式”工作法,少看精心准备的“门面”,多访随机抽取的“后院”,在菜市场感知物价波动,在卫生室体察就医冷暖。要建立“脚印管理”体系,通过大数据分析干部活动轨迹,让“下基层”从“软任务”变成“硬指标”。

缩短下基层心理距离,要让“心至”更通透。端着官架子问不出真情况,隔着玻璃窗看不见真民生。缩短心理距离,关键在于消除“官本位”思维与群众视角的错位。要培养“蹲下去看蚂蚁”的观察习惯,学会用方言乡音打开话匣子,把政策文件转化为“苞谷地里的白话”。要涵养“换板凳坐”的同理心,既听顺耳话更听逆耳言,既察“脸色”又听“音色”。要建立情感认同的“催化剂”,通过参与春耕秋收、红白喜事等生活场景,让干部身上沾满“烟火气”,让群众自然地把干部当“自家人”。

缩短下基层效果距离,需使“事成”更扎实。下基层不是“到此一游”的留痕游戏,而是发现真问题、解决真矛盾的实践过程。缩短效果距离,关键是让纸上政策落实落地,真正解决群众急难愁盼。要构建“问题发现—解决—反馈”闭环机制,建立民生诉求动态清单,做到事事有回音、件件能溯源。要创新“群众点单”服务模式,把政策制定权交给需求端,让惠民举措从“大水漫灌”转向“精准滴灌”。要完善效果评估体系,引入群众满意度反向测评,用“碗里饭热不热”“身上衣暖不暖”作为检验标尺。

距离不是空间概念,而是作风标尺。破除“夹心层”的关键,在于把“下基层”转化为“在基层”,把“身在场”升华为“心在线”。当干部脚底常沾泥土、手中握有实情、心头沉淀真情,形式主义的“夹心墙”自会土崩瓦解。新时代的党群关系,终将在“念兹在兹”的牵挂与“枝叶关情”的实践中,淬炼出风雨同舟、生死与共的精神内核,筑就坚不可摧的民心长城。

作者单位:中共重庆市江北区委组织部

责任编辑:冯驿驭

声明:凡注明来源七一客户端、七一网的作品,均系CQDK原创出品,欢迎转载并请注明来源七一客户端;转载作品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打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