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时评|运用“三种思维”提升干部履职能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无论是干事创业还是攻坚克难,不仅需要宽肩膀,也需要铁肩膀;不仅需要政治过硬,也需要本领高强。”纪检监察工作肩负着“得罪千百人、不负十四亿”的使命担当,广大纪检监察干部须持续提升履职能力,敢于担当、善于作为。倘若纪检监察干部个人能力存在明显短板,开展工作便会缺乏前瞻性、全局性、系统性,陷入“按下葫芦浮起瓢”的被动境地,亦不利于高效解决急难险重问题。如何拉长长板、补齐短板,以提升个人履职能力推动纪检监察工作高质量发展?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种思维着手。
坚持存疑思维,在学习实践中精雕细琢。存疑思维是以审慎怀疑的态度,把学习和实践的高度、深度、广度推向深入的一种思维模式。通过学而思、思而辨,从“看山是山”,到“看山不是山”,最终到达“看山还是山”的境界,不管是对思想的淬炼还是专业的训练,都会得到质的提升。同时,存疑思维能够推动工作的探索和创新,少一些惯性思维下的固定动作,多一些主动思考的自选动作,工作成效便会截然不同。对于纪检监察干部而言,无论是在学习还是在实践中,都要常备存疑思维,紧盯“四风”问题的新变种、新动向,新型腐败、隐性腐败问题的新表现、新形式,练就“不畏浮云遮望眼”的政治慧眼和“横看成岭侧成峰”的思维模式,识别“伪忠诚”,揭开“合法外衣”,使其背后的违纪违法本质无处遁形。“善学者尽其理,善行者究其难”。学行重在“善”,开展纪检监察工作,需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实践中,存疑思维会牵引我们走向尽善尽美,不断提升敢斗善斗能力,比如在问题线索的初核阶段,以怀疑的眼光作“有罪推定”,敢于大胆假设,将海量信息进行比对、联结,更容易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一言以蔽之,只有以存疑思维把各项工作想得更透彻、做得更全面,才会永葆“手中有粮,心中不慌”的底气。
坚持闭环思维,在主动作为中彰显担当。“着力发挥监督保障执行、促进完善发展作用”“坚持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无不揭示出闭环思维对于推动纪检监察工作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性。坚持闭环思维,一是日常监督要建立“监督检查—问题反馈—推动整改—督促落实—回头看”的工作闭环。坚持主动监督、靠前监督,先从面上破局,对政治生态整体评价心中有数,既看得到“森林”,又看得清“树木”;再从点上突破,找准“小切口”深入中心工作,聚焦关键岗位、重要环节、重点人员,实现精准化、精细化监督。针对在日常监督、专项检查中发现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在监督一线实地敦促整改,并适时开展“回头看”,达到及时干预、止损的目的。二是审查调查要建立“查、改、促”的工作闭环。查,要有主动求变的方法,比如,内审中要突破被调查人的心理防线,要找准要害;外调中破解证人“通知难”的问题,要充分掌握证人的社会关系网,通过熟人规劝等方法达到取证目的;组证环节确保证据链的完整性和稳定性,要建立反向审视工作体系,从审理视角开展工作。改,要有的真改实改的力度,要做好跟踪问效,避免“虎头蛇尾”。促,要有系统施治的举措,案件查办不是终点,提升治理效能才是目的,通过规范自由裁量权、压缩权力寻租空间等方式,力促标本兼治。
坚持底线思维,在自我革命上斗真碰硬。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上强调,纪检监察机关是推进党的自我革命的重要力量,肩负特殊政治责任和光荣使命任务,必须始终做到绝对忠诚、绝对可靠、绝对纯洁。坚持底线思维,一体现在思想淬炼上,纪检监察干部充分认识党的自我革命的深刻意涵与现实意义,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自我革命的重要思想的道理、学理、哲理,将其转化为克己修身的内生动力和行动指南。二体现在作风建设上,关于工作作风,“行成于思毁于随”,纪检监察工作,关乎人生,要怀敬畏之心;关乎人性,要练洞察之眼;关乎人心,要亮公正之剑。关于生活作风,要主动解读和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精髓,才能在物欲横流的世俗中不为微利之诱动念,才能在自媒体“野蛮生长”的环境中不被网络杂音烧干“源头活水”,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坚定的内心。三体现自我约束上,要管住自己的心,心底无私天地宽,以“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无私境界作为自我完善的追求,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要管住自身的行,坚持走正道,“人间正道是沧桑”,正道为人,当是我们每一位纪检人的终身必修课。
“乔木亭亭倚盖苍,栉风沐雨自担当”。面对新时代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新形势、新特点、新挑战,纪检监察干部唯有因时因势转变思维模式,积极探索新方法、新举措,以主动作为、善作善成的政治担当,才能不断为推动纪检监察工作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责任编辑:胡晨愉
声明:凡注明来源七一客户端、七一网的作品,均系CQDK原创出品,欢迎转载并请注明来源七一客户端;转载作品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