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资讯>党刊好文>党员文摘> 详细内容

【《党员文摘》、七一客户端报道】伦敦:从“雾都”到“绿城”,“世界城市标杆”如何炼成?

文章来源:《成都商报》 发布时间:2025-03-11 15:32:29 字体:

“如果你厌倦了伦敦,你就厌倦了人生,因为生活所能给你的一切,伦敦都有。”诗人塞缪尔·约翰逊笔下的这句感叹,一直被认为是对一座城市宜居的最高评价。

当然,如今的我们拥有更科学和量化的手段去评价城市。例如,GaWC(全球化与世界城市研究网络)尝试用多样指标去综合评价世界城市并进行分级。结果显示,伦敦多年保持全球第一,是难以赶超的alpha++(世界一线城市)等级。

历史上的伦敦并非一直如此,从19世纪末的臃肿到如今的干净整洁,从20世纪中期的“雾都”到如今的“绿城”,伦敦有着一条清晰的规划演变轨迹。

绿底的城市

曾经,大多数画家笔下的“雾都”伦敦,是神秘而冷酷的。泰晤士河水被加上了厚重的铅灰色,天空因大雾弥漫而显得冰冷阴霾。

或许正因如此,当如今这座人口约1010万、GDP总量占全英国30%以上的都市,焕发出满目的绿意与生机时,才会愈加吸引人们来一探究竟。

伦敦国王学院的留学生怡然在日记里这样描述伦敦:泰晤士河周边常有跑步的人们,河边橡树茂盛,白色的水鸟从人们身边飞过,它们好像从不怕人。金丝雀码头附近的草地上常能看到松鼠,它们会主动跑到你身边,等待你的喂食……

栖居在城市中,与人和谐共处的野生动物,或许是一座城市良性生态的最佳佐证。伦敦如今绿色的城市本底,为它们提供了可栖息生存的土壤,也为人们提供了开敞休闲的空间。

2015年的调研报告显示,伦敦是全欧洲“最绿色的城市”,拥有141.6平方公里的公园、林地和花园。但这并非全部。

20世纪中期“大伦敦规划”就提出,在伦敦城区外设置8公里绿带,此后,伦敦的绿地系统不断补充完善。如今,环城绿带已占伦敦土地面积的22%,既避免了城市无序蔓延,又为伦敦提供了高品质的生态环境。

近些年,伦敦的着眼点在于让全城的绿色有机串联。

许多人都对伦敦的海德公园、摄政公园等世界级公园心向往之。它们在城市的中心区域,承担着人文与景观价值的同时,也承载着城市的生态功能。伦敦也正是以此为基础,在城市内进一步开辟着生态绿地。

2012年,伦敦政府提出“全伦敦绿色网络”计划,通过建设生物迁徙廊道、城市绿廊、休闲绿道等,推动伦敦环城绿带与内部公园体系的全面连接。

该计划甚至要求伦敦40%的房屋上建设绿色屋顶。

一个代表性设计,是位于金丝雀码头的朱比利公园,这就是一座建设在地铁线之上的屋顶花园,面积近一万平方米,可以在此进行野餐和烧烤。

事实上,“全伦敦绿色网络”计划的核心愿景之一,就是连接绿色空间,实现物种的多样化,“实现野生动物和人类的共同利益”。这也正在成为伦敦人普遍的理念。

地理学家丹尼尔·瑞文·埃里森就曾描述过这样的场景:伦敦人在自家阳台和院子里种满了适合野生动物生存的植物,在公园和公共场所种了不少蔬果,让混凝土墙和砖墙爬满常春藤,在围墙上凿了些小洞,方便刺猬自由漫步……

大河的蜕变

若将伦敦作为“宜居城市”样本来剖析,不论从哪一阶段的城市规划来看,一定绕不开泰晤士河。

英国政治家约翰·伯恩斯曾说,泰晤士河是世界上最优美的河流,“因为它是一部流动的历史”。

亦有人说,游览伦敦的一个好方式,就是泛舟泰晤士河,从河中央欣赏两岸的风光,能看到伦敦的成长、奋斗、崛起,甚至中途的没落、而后的复兴、今日的繁荣。

不可否认,伦敦的滨水而生、因水而兴,使得泰晤士河沿岸滨水空间的打造独具特色,堪称样本。但细究其中,会发现城市规划所起到的作用更加难以忽视。

沿泰晤士河漫步会看到什么?会看到北岸的英国国会大厦、大本钟、圣保罗大教堂、伦敦塔;南岸的伦敦眼、泰特现代艺术馆、环球剧场碎片大厦……还有公园与绿地,娱乐消费的人群,随时展出的艺术品,以及新奇的表演。

如同伦敦的会客厅,泰晤士河沿岸滨水空间不仅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协调统一到相对极佳的适配状态,更有机融入了多元的公共服务场景与消费业态。

怎样让承载着情怀的历史建筑,与彰显着时尚活力的当代建筑交融?

伦敦依托泰晤士河锁定城市框架形态,沿河两岸划定了27条视线空间管控廊道,用以形成“以低层多层建筑为主、高层建筑在老金融城和金丝雀码头等区域集中簇群分布的有序空间形态”。

另一方面,在规划中,伦敦依托整体平缓的历史建筑群和高层突出的现代建筑群,沿泰晤士河塑造城市天际轮廓,协调统一两岸风貌,来展现新旧并存的生机活力。

一个不得不提的经验是,伦敦将历史建筑加以活化利用,来提升历史文化区域业态活力。

泰晤士河两岸的历史建筑,纷纷通过植入时尚化的设计元素进行空间改造。那些百年的老建筑、老厂房,可以是艺术馆,可以是消费区,还可以是办公楼。

人们已经不会再从泰晤士河沿岸看到20世纪中期那抹铅灰色的阴霾。泰晤士河如今是欧洲最洁净的城市水道,也是伦敦最佳视野的所在。

“无价”的夜晚

相对宜居的环境,能够催生相对多元的业态,刺激更加多样丰富的需求。归根到底,立足点都是“人”。

近年来,“夜间经济”是个大热词汇。伦敦的经验常被作为样本讨论,因为“夜间经济”已成为伦敦的第五大产业。

早在1995年,伦敦就将发展“夜间经济”纳入城市发展战略。研究显示,伦敦的“夜间经济”在2004年到2016年间创造了近11万个新工作岗位。

2017年,“夜间经济”占全英国GDP的6%,同年伦敦市的“夜间经济”收入达263亿英镑。预计到2030年,伦敦的“夜间经济”将达300亿英镑。

伦敦的夜晚为什么这么“值钱”?

在许多人的评价里,伦敦可以营造出一种氛围,让人们不分昼夜,尽情地享受生活。

全球第一的旅游评论网站TripAdvisor调查显示,伦敦是欧洲过夜生活最理想的地方。“你可以选择在泰晤士河畔欣赏精彩的街头表演,或者去李斯特广场附近众多的影院里欣赏最新的电影大片,可以到苏荷区找一家温馨浪漫的酒吧会友聊天,或者在西区高雅华丽的顶级剧院中聆听美妙的音乐剧和歌剧……”

这背后与城市对产业的规划引导密不可分。

为了推动“夜间经济”的发展,伦敦全面延长了文化场所开放时间,推出夜间展览、夜间讲座和“博物馆之夜”等夜间文娱活动。此外,伦敦还在城市中心区域布局了多个夜间经济集中发展区。

在服务保障方面,伦敦成立了“夜间经济活动委员会”,设置了专门的夜间主管,甚至启动了中央线、朱比利线等地铁主干线周末“通宵运营”计划。

一座城市之所以成为闻名世界的大都市,不仅仅因为摩天大楼、霓虹闪烁,更重要的是这座城市中所体现的文化底蕴及特殊魅力,伦敦的诸多经验都值得我们借鉴和思考。



责任编辑:熊冬梅

声明:凡注明来源七一客户端、七一网的作品,均系CQDK原创出品,欢迎转载并请注明来源七一客户端;转载作品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打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