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层丨在青神中岩寺体悟山水禅意间的东坡遗韵与古刹新风
在我的故乡四川省眉山市青神县的东南方,有一处隐匿于岷江畔山林间的旅游胜地——中岩寺。这里被范成大誉为“西川林泉最佳处”,被陆游赞为“川南第一山”。中岩寺初辟于西晋,盛于唐宋,因与大文豪苏东坡的不解之缘而闻名遐迩。这个春节,我与家人重游中岩寺,再次体悟这千年古刹的独特魅力。
体验山水之美
踏入中岩寺山门,沿着蜿蜒曲折的山路前行,仿若步入一幅徐徐展开的山水长卷,四周翠影摇曳,绿树成荫,有一种未经雕琢的自然之美。
入山后最先看到的是中岩寺最负盛名的景点“唤鱼池”。这是一个弯月形的小水潭,潭水清澈见底,鱼儿在水中自由自在地游动。水潭四周石壁环绕,石壁正中刻有苏东坡手书的“唤鱼池”三个大字,周边刻满了历代文人墨客的题咏,溢出浓厚的人文气息。传说只要站在潭边拍掌,潭中便会鱼儿跃动,应声而出。不少游客怀着好奇之心,站在“唤鱼池”畔不停击掌,果不其然,沉寂的水面泛起涟漪,鱼儿纷纷探出头来,引得众人一阵欢呼。
离开唤鱼池,沿着石梯小径继续向上攀登,便来到了“千佛长廊”。这里的悬崖峭壁上刻满了密密麻麻的佛像,多达2000余尊,造型各异,神态逼真。这些佛像大多为唐宋时期的作品,历经千年的风雨侵蚀,依然保存得较为完好,让人不得不感叹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
在“千佛长廊”最高处的危岩绝壁上,有一块向外突出的平板岩石,像石床凌空,床面有凹形人卧遗迹,世称“仙人床”。相传唐代高僧“无尽禅师”曾在此修行,现在游客们也可以登上“仙人床”,一边感受“仙人”气息,一边眺望四方美景。此处的无限风光令人有“凭虚御风”之感,所以“仙人床”景点又名“仙床凌虚”。
“千佛长廊”尽头为“玉泉岩”。这是一处20余米长、10来米高的岩窟,窟上题有“羲画开光”四字,岩窟右侧按“太极”形状凿有太极池,也叫流杯池。苏东坡门生、宋代文学家黄庭坚曾客居青神,并屡游中岩寺,常在太极池畔煮茗行乐、赏景抒怀,吟诵《玉泉铭》。之后,历代文人雅士慕而效仿,相约来此流杯咏怀,勒石留念。如今,前人碑刻大多散失。但“玉泉岩”依旧,“太极池”尚存,俨然是中岩寺的一大景观。
从“玉泉岩”顺着山路继续攀登,还有伏虎台、石笋三峰、丹梯危楼等奇观异景,每一处都值得细细品味,一路上亭台楼阁错落有致,溪水顺着山势流淌,潺潺的流水声宛如美妙的音乐,伴随着整个行程,让人乐在其中、不知疲倦。
感受人文之盛
中岩寺的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犹如一本厚重的典籍,而其中最为耀眼的篇章当属苏东坡文化。
北宋时期,年轻的苏东坡负笈求学于中岩书院王方门下。相传,求学三载后的一天,苏东坡与他的老师王方和同窗们相约为山中的一汪清泉命名。众人各抒己见,而苏东坡以“唤鱼池”三字脱颖而出,不仅因其书法笔力雄健,更因这三个字与池中鱼儿的灵动之态相得益彰。更为奇妙的是,远在王家的王方爱女王弗也写下了“唤鱼池”三个字,二人主意不谋而合。苏东坡因题“唤鱼池”名,得到了王方的赏识,将王弗许配给他,留下了“唤鱼联姻”的千古佳话。这段故事不仅为“唤鱼池”增添了浪漫色彩,也成为了当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走到“唤鱼池”景点时,恰逢景区在此上演“投笺盛会”:演职人员身着宋代服饰,实景重现王方及其学生为“唤鱼池”命名时的情形。当表演进行到“唤鱼联姻”时,游客们都情不自禁地拍手叫好,将现场气氛烘托到了极致。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这首《江城子》我从小就会背,知道是苏轼为悼念原配妻子王弗而创作的一首悼亡词,但直到来了中岩寺,我才了解到王弗原来是青神人,而且她与苏轼之间还有‘唤鱼联姻’这样浪漫的爱情故事,真是涨了不少知识。”来自重庆的游客杨女士兴奋地说。
漫步在中岩寺的石板路上,随处可见与苏东坡相关的遗迹。山上的东坡读书楼,虽历经岁月沧桑,但依然能让人感受到当年苏东坡在此刻苦攻读的情景。楼内陈列着苏东坡的诗词书画作品,透过这些珍贵的文物,仿佛能穿越时空,与这位文学巨匠进行一场心灵对话。
中岩寺的石刻艺术也堪称一绝,其中不乏苏东坡的书法真迹以及后人对他的缅怀之作。这些石刻线条流畅,字迹清晰,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更是研究苏东坡文化的重要实物资料。在这里,每一块石头、每一处遗迹都在诉说着苏东坡与中岩寺的不解之缘,让人不禁沉醉在那段星光璀璨的历史文化长河之中。
品味古刹新风
故地重游,中岩寺山形依旧,既完整保留了旧时的记忆,同时又在生态保护、文化传承方面传递着一股新风。
近年来,中岩寺景区在当地政府和民众的共同努力下,加大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加强了对山林植被的养护和管理,同时通过定期巡逻、宣传教育等方式,不断提高游客、居民的环保意识,形成了共同守护这片绿水青山的合力。漫步中岩寺,处处可见生态保护的成果:树木郁郁葱葱,溪水清澈见底,鸟儿在枝头欢唱,松鼠在林间嬉戏,野生动物的种类和数量均在逐渐增加,让人真切感受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在文化传承方面,中岩寺景区通过举办各类文化活动,如东坡文化节、诗词诵读巡游等,深入挖掘当地历史文化资源,创新传播形式,不断提高自身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同时,景区还加强对文物古迹的修缮与保护,让这些珍贵的历史遗迹得以完整保存,成为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如今的中岩寺,正以其千年古刹的独特魅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参观游览,更让这里的山水之美与人文之盛传遍大江南北。
走出中岩寺山门,映入眼帘的是一尊立于江边岩石之上的李白塑像。像中的李白腰悬宝剑,左手执剑柄,右手自然前伸,面部微微扬起,朝手伸出的方向远眺,仿佛是在引吭高歌,亦或是在即兴赋诗。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相传青年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在经岷江出蜀赴长江的舟行途中,写下这首《峨眉山月歌》,表达对故乡的不舍和对未来的憧憬。诗中的“平羌”指岷江青神段与乐山段交界处的平羌峡,中岩寺所在的岷江水域恰好处于此段。李白与苏轼,两位大文豪,相隔300余年,分别路过青神中岩寺,并从此地出发,踏上追寻各自的光荣与梦想之路。
青年李白此行的目的地“渝州”,就是今天的重庆,也是我如今生活和工作的地方。想到这里,顿觉此番中岩寺重游平添了不少韵味。
责任编辑:孙茜
声明:凡注明来源七一客户端、七一网的作品,均系CQDK原创出品,欢迎转载并请注明来源七一客户端;转载作品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