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层|“游九曲”,庆新年
“‘九曲阵’里走一走,轻松活到九十九”。
这句民谣,如同一颗种子,深埋在每个宁夏盐池县人的内心。
正月里的盐池,街头巷尾弥漫着浓厚的新年气息。白天,社火队伍穿行在大街小巷,所到之处,锣鼓喧天、掌声雷动;夜晚,“游九曲”是重头大戏,八方来客,汇聚一堂,其乐融融。
“游九曲”又称“转灯”,是流传于盐池民间的一种古老的传统民俗文化活动,承载着深厚的民间文化。“九曲阵”又称“九曲黄河龙门阵”,因为灯阵曲折绵延如黄河、灯形似迷宫故而得名。当地人相信,绕游“九曲”,就会集福气于一身,在新的年里万事如意,百业俱兴,长寿延年。
2月2日(正月初五)晚,在“九曲阵”热闹的氛围中,我随机采访到一位来自陕西省宝鸡市的游客,她叫郭秀娟。她从小在盐池长大,后来远赴陕西上大学,并在宝鸡安家立业。过年,是她一年中最期待的时光。
“外面工作忙,一年到头都没时间回家,只有过年才能见到爸妈和兄弟姐妹,真是盼得很。”郭秀娟边说边笑。今年,她特地带着孩子一同回到盐池,感受家乡的节日气氛。孩子初次“游九曲”,眼睛睁得大大的,好奇地盯着一排排灯笼,笑得格外灿烂。
郭秀娟穿行在人群中,挑选了一个悬挂的红灯笼,仔细地瞧了瞧,找到了自己的姓氏和生肖,“看,这是我和家人的名字,转一转,祈个福,希望新的一年万事顺意。”她转动灯笼,笑着望向四周那些熟悉的面孔,眼里满是温馨与期待。
“无论工作多么繁忙,家永远是我的根。”郭秀娟说。
当我们一起走到阵中的“中宫”时,她特意让孩子抢先去敲钟。孩子跳起来用力按下按钮,钟声悠扬响起。“拔个头筹,敲个钟,祝愿来年一切都能顺顺利利,和家人一起健康长寿。”她告诉我,过去她每年过年都会和父母一同参与这个活动,现在也带着自己孩子来参加。
对于郭秀娟来说,“游九曲”是一段与家人、与故乡相连的记忆,是一种承载着祝福、希望和梦想的传统仪式。她的每一次归乡,都是一场心灵的归属,也是对家乡文化的坚守与传承。
而对于我来说,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盐池人,这些年来我亲眼见证了“游九曲”这一传统文化的变化与发展。
在我年幼时,春节期间最期待的就是“游九曲”。约上三两好友,骑上自行车,来到城郊。那里空旷开阔,正是最适合布置“九曲阵”的场地。整个阵地由数百根钢筋在黄土地里搭建而成,而阵中的“中宫”,有一口大钟静静悬挂,人们拉动用红布包裹的链条,敲响钟声,寓意着新一年的好运和祥瑞。“游九曲”时,每走一步,脚下的黄土就会被踩得飞扬起来,形成一阵阵小尘土。然而,年幼的我们只顾着早些敲响钟声,希望自己的愿望能早日实现,浑然不知自己全身上下已沾满黄土,狼狈不堪。回到家后,还会遭到母亲责备。
而现在,“九曲黄河龙门阵”静静地坐落于盐池县北侧,恢宏大气,干净整洁。2018年,盐池县政府充分挖掘本土文化资源,深入调研论证,整合各类资金近3000万元,全力打造了“九曲民俗文化园”,占地面积36.47亩,其中“九曲黄河龙门阵”占地面积19.09亩。“九曲黄河龙门阵”呈“天圆地方”结构,九宫九格全长2.4公里,寓意24孝,4个角设置的4个烽火台,寓意一年四季,边上365个灯杆,寓意一年的365天,阵内361个座标点,门口4个立杆,形成出入口。同时,还融入了盐池滩羊文化。据了解,“游九曲”先后成功入选“2020中华体育文化优秀项目”、2021—2023年度“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岁月流转,盐池的“九曲”文化也在不断演进,但它所承载的情感和意义却始终如一。在这一方土地上,文化的脉搏从未停止跳动,它如同蜿蜒的黄河,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盐池人。站在“九曲阵”的灯光下,看到这一文化年年岁岁的传承与发展,我感到一种由衷的自豪与欣慰。因为,这不仅是一场传统的文化盛宴,更是一场与家乡情感紧密相连的精神洗礼。
责任编辑:古文博
声明:凡注明来源七一客户端、七一网的作品,均系CQDK原创出品,欢迎转载并请注明来源七一客户端;转载作品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