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互动>七一文学> 详细内容

董小玉专栏 | 建设教育强国需要正确处理五大关系

文章来源:七一客户端 作者:董小玉 吴春燕 发布时间:2025-01-09 09:22:02 字体:

2024年9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建设教育强国要“正确处理支撑国家战略和满足民生需求、知识学习和全面发展、培养人才和满足社会需要、规范有序和激发活力、扎根中国大地和借鉴国际经验等重大关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设教育强国这一重要论述,揭示了教育强国建设的科学规律,对各级各类教育部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提供了方法论指引。

目标审思:正确处理支撑国家战略和满足民生需求的关系

教育是国计,也是民生。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推进教育民生建设中,不仅关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的基本民生需求、更致力于从“有学上”向“上好学”转变,取得了显著的进展,让教育改革发展的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教育是科技创新的基础,科技和人才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新的动力源和重要增长极。2023年,我国共有各级各类学历教育在校生2.91亿人,学前教育毛入园率为91.1%,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为95.7%,高中阶段毛入学率为91.8%,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60.2%。

在建设教育强国的具体实践中,首先,要围绕国家战略目标,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协同发展,加强教育资源的高效配置,培养国家重大战略急需人才,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有力支撑。其次,对标民生需求发力,坚持教育优先发展。聚焦破解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持续加大教育投入力度,确保教育资源供给的充足性和优质性,推动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高质量教育的期盼,为推动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确立基本框架。

基础造就:正确处理知识学习和全面发展的关系

知识学习是全面发展的基础和动力,而全面发展则是知识学习的目标和结果,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在增长知识见识上下功夫。全面发展更注重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回应学生除知识学习外,还有对思想道德、体能素质、审美素养、劳动实践等多方面需求。这就要求加快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通过“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知识融通,来实现以“整全的知识”育“全面发展”的人。

知识学习为全面发展提供了内容和方法,而全面发展则为知识学习提供了动力和方向。一方面,推动新课程改革从“知识本位”转向“素养本位”。构建起一个结构完整、内容丰富的知识体系,培养学生运用多学科知识分析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不同学科之间建立实质性关联,打破学科间的知识壁垒,实现真正的知识整合,以此不懈增强全面发展的内在价值。另一方面,推动教育从“五育并举”走向“五育融合”。重新反思传统意义上的学习效率,打破教学效果评价的知识之维,明确德智体美劳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各阶段一体式推进的具体要求和评价标准,通过评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发展潜力。

把握关键:正确处理培养人才和满足社会需要的关系

人才培养与社会需要在发展方向与终极目标上存在着一致性,满足社会发展需要,是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的必然要求。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人,人才培养的质量直接决定国家实力和社会发展。“千秋基业,人才为本。”社会将人才视为最重要的战略资源,人才资源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制高点。这意味着教育体系必须紧密关注社会发展的需要,及时调整人才培养的方向和重点,以适应国情和现代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培养出更高质量的人才,应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变化,并引领时代发展进步。

社会需要是人才培养的出发点和归宿,而人才培养则是满足社会需要的关键。首先,构建与社会发展相契合的人才培养体系,培养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人才。教育体系要将市场经济规律和社会发展问题纳入学科发展的合法性结构,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现实需要和市场变化趋势,灵活调整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使之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确保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有效对接。其次,建立健全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体系,形成多元协同的育人局面。通过教师教学质量监控、学生学习质量监控、毕业生就业质量监控,充分发挥学校主体、社会参与和行业指导的作用,推动人才培养质量的持续提升和优化。

动力重塑:正确处理规范有序和激发活力的关系

规范有序是激发活力的前提,而激发活力则是规范有序的内在要求,两者共同推动教育事业的繁荣发展。规范有序的目的就在于激发教育发展活力,建设教育强国贵在教育有方、规范有序、约束有力,要用好“规范有序管理”这把标尺,以健康的教育生态支撑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为教育强国建设提供坚实保障。激发活力是贯彻全面深化教育改革重大决策部署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从教育大国到教育强国是一个系统性跃升和质变,必须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改革创新能否管得好,关键在于全面激发学校办学活力。

在建设教育强国的过程中,我们要努力实现规范有序与激发活力的平衡,既要确保教育的规范性和稳定性,又要保持教育的活力和创新能力。一方面,积极稳妥推动教育事业规范发展、科学治理。《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推进教育治理方式变革,加快形成现代化的教育管理与监测体系,推进管理精准化和决策科学化。”要坚持实事求是、依法治理的原则,着力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确保学校稳定和防止发生新的风险,保持强国建设规范有序。另一方面,以改革注活力,全面激发教育教学改革活力。在教育现代化的框架下,着力健全激励政策,促使教育工作者积极大胆探索、改革创新,激发教育综合改革活力,依法开展教育教学制度改革创新,创设更富弹性化、适应性的教育治理结构基准。

方法重构:正确处理扎根中国大地和借鉴国际经验的关系

扎根中国大地与借鉴国际经验相辅相成,体现了我国教育发展的独特路径,既保持了民族特色和本土优势,又吸收了世界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方法,为我国教育事业的繁荣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是好的,我国的基础教育在世界上是有优势的,要坚定文化自信,把自己好的东西坚持好,把国外好的东西借鉴好,与时俱进、开放发展,让孩子们有更广阔的眼界、更开阔的思路、更开放的观念,努力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勇于创造世界奇迹的国之栋梁。”因此,教育强国建设要充分考虑世界文明一体化发展趋势,坚持民族性和世界性相统一,借鉴国际经验办教育,通过吸收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科技成果,拓宽深化教育改革的国际视野。

教育深化改革中我们要将“教育强国”之路置于全球图景之中,推动“中国特色”与“世界意义”融合发展。首先,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根铸魂,助推教育强国建设。运用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丰富资源,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融入各学段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其次,探索扎根中国、融通中外的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推进教育高水平对外开放,参与教育全球治理。不断优化国内教育环境,更好吸引国际创新要素资源向中国流动,更好推进我国教育核心领域变革。还要把握世界教育强国发展的共性规律与实践经验,结合本国优势创新教育制度,为世界教育变革贡献中国智慧。

(本文为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重点项目“新时代乡村教师美育素养评价体系构建及实践路径研究”成果)


责任编辑:古文博

声明:凡注明来源七一客户端、七一网的作品,均系CQDK原创出品,欢迎转载并请注明来源七一客户端;转载作品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打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