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资讯>党刊好文>党员文摘> 详细内容

【《党员文摘》、七一客户端报道】周恩来的夙愿:必须把丝绸之路现代化

文章来源:《党史博采》 作者:张谨 发布时间:2024-12-30 16:31:14 字体:

2013年,习近平主席提出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合作倡议,得到了广泛响应,取得了显著成效。这是对中华传统文明的接续,是对开放中国的有力推动,是对人类和平进步事业的重大贡献。

重启丝绸之路是中华儿女梦寐以求的理想,也是周恩来总理孜孜以求的夙愿。1964年6月,他在接见中国—阿富汗联合勘界委员会阿方首席代表时,就明确表达了这样的愿望:“必须把丝绸之路现代化。”意在让古老的丝绸之路重放异彩,给传统的丝绸之路赋予现代气象。为此,周恩来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伊始,就着手谋划重启丝绸之路,以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重要起点,以历次重大国事访问为突破口,殚精竭虑,谋定而动,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先导性、奠基性工作。

倡导五项原则

为实现丝绸之路现代化筑牢“压舱石”

1953年12月,周恩来在北京接见印度代表团。他首先对以驻华大使赖嘉文为团长的印度代表团表示欢迎,然后说:“新中国成立后就确定了中印两国关系的原则,那就是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和平共处的原则。”这是周恩来第一次在正式的外交场合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954年4月,中印通商和交通协定正式签订,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第一次在国际性文件中出现。1954年6月,周恩来应邀访问印度,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再次被写进两国总理联合声明。访印后周恩来接着访问缅甸,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毫无例外地被写进双方的联合声明。从此,这五项原则在全世界传播开来,影响越来越大。

1955年4月,由29个亚非国家参加的亚非会议在印度尼西亚万隆召开。周恩来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代表团首席代表出席会议。在亚非会议期间,周恩来不失时机地以灵活的方式传播、推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4月21日晚,周恩来参加越南与老挝领导人的会谈,见证了他们所发表的以“在和平共处的五项原则的范围内,发展和协调在这两个国家之间存在着和应当存在的睦邻关系”为核心内容的联合公报。万隆会议在周恩来的积极斡旋和倡导下,取得了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核心的关于促进世界和平和合作宣言这一重要成果,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许多参会国领导人心中播下了种子,成为重启丝绸之路的思想共识和精神依托,并逐步成为普遍适用的国际关系基本准则。

为了亲善四邻、安定友邦,周恩来先后于1956年和1960年出访亚洲八国和亚洲六国,这些国家大都与丝绸之路有极高的关联度。他的成功访问,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人民爱好和平的形象,为重启丝绸之路铺平了坚实的道路。

开拓立体交通

为实现丝绸之路现代化插上“金翅膀”

丝绸之路首要的是互联互通,人行万里,货畅其流。而重启丝绸之路关键的是突破交通瓶颈,逐步形成陆路、水上和空中的现代立体交通格局,变艰辛跋涉为日行千里,让古老的丝绸之路不断拓展空间、缩短距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中国的造船工业和远洋运输事业几乎一片空白。面对困局,周恩来高度关注新中国远洋运输事业的发展,多次提出明确要求,作出具体指导。在国际交往中,他主动出面与捷克、波兰等友好国家的领导人商谈,先后成立联合经营的国际海运公司和中波轮船公司,利用对方的便利条件,冲破封锁,“借船出海”,共同开展国际海运。他曾嘱咐交通部门的同志,要多向外国同志学习,培训自己的船员,打好基础,待条件成熟时,建立自己的远洋船队。周恩来十分期待有一支悬挂五星红旗的中国船队,能够早日冲破封锁,航行在辽阔的世界海洋上。

1961年4月,新中国第一家海洋运输企业——中国远洋运输总公司成立。第二天“光华”轮高挂五星红旗,满载着中国人民的深情厚谊起锚出发,翻开了中国远洋运输史上新的一页。

航空是现代交通最快捷的方式,也是丝绸之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进入20世纪60年代,随着中国经济状况的好转和国际地位的提升,周恩来开始思考和谋划“飞出去”的问题。1963年6月1日,他亲自接见巴基斯坦国际航空公司总经理一行,就中巴通航问题进行交谈,并指示中国民航负责人,对中巴通航一事立即着手调查、研究、规划。1964年4月,中巴航线正式通航,中巴通航打开了我国通往欧洲、非洲的大门。

推动政经联动

为实现丝绸之路现代化注入“新动能”

丝绸之路是商品交换之路,更是友谊传播之路、文明互鉴之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周恩来总理以出席日内瓦会议为开端,关注的视野不断拓宽,到访的足迹不断延伸,从周边邻国,到中亚、东欧,直至遥远的非洲,为重启丝绸之路贯通了“人脉”、扩大了“朋友圈”、开启了“连心锁”。

丝绸之路是和平之路,更是发展共赢之路。通过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外交活动,新中国的良好形象得到了充分展现。在这样的背景下,周恩来开始把对外交往的触角向经济合作延伸,以政治互信带动合作共赢,以无私援助助推民族独立,为实现丝绸之路现代化注入“新动能”。

在对外交往中,周恩来本着量力而行的原则和真诚友好的愿望,表示中国愿意尽自己所能帮助兄弟国家:1956年,周恩来在缅甸捐款,救济仰光遭受火灾的灾民;1957年,周恩来在参观尼泊尔加德满都一所孤儿院时,向该院捐款以改善孤儿福利;在越南访问期间,应主人要求,周恩来对越南国内情况提出了参考意见,表示同意中国专家留下继续帮助工作;对蒙古国的经济建设问题,周恩来强调要自力更生,要增加物质生产和人口,发展生产和增加人口相结合,还要多搞一些轻工业;在柬埔寨,周恩来提出要进一步加强两国的经济往来,鼓励华侨加大对柬建设投资;在印度,周恩来走访了遍及南北东西的大城市和工业中心;在越南,周恩来参观了中国援建的升龙卷烟厂、金星橡胶厂、河内卷烟厂,还访问了河内市郊仁政乡农业生产合作社,为今后的互助合作找准时机、把握方向……

在非洲各国,周恩来除了礼节性的走访之外,更多地深入工厂企业、港口、养殖场、研究所等,了解当地的产业特色和经济发展状况,为推进中非经济合作奠定基础。在访问会谈中,周恩来还毫无保留地与非洲兄弟分享“中国经验”,善意地提出积极的建议。

中国政府对外经济技术援助八项原则是周恩来在访问非洲过程中,边思考边交流,经过反复讨论、归纳总结出来的。八项原则充分体现了真诚无私、尊重主权、平等互利的精神,为开展新型的国际经济合作提供了基本准则,有力地助推了中非经济贸易的迅速发展。

周恩来为实现丝绸之路现代化的梦想,付出了艰辛的努力,也创造了显著的成绩,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在书写丝绸之路新篇章的今天,我们要深刻铭记、接续传承,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人类的和平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责任编辑:周小凤

声明:凡注明来源七一客户端、七一网的作品,均系CQDK原创出品,欢迎转载并请注明来源七一客户端;转载作品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打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