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互动>七一文学> 详细内容

​高卫国专栏|为种子铺展婚床

文章来源:七一客户端 作者:​高卫国 发布时间:2024-12-12 10:44:19 字体:

早年间在豫北平原的乡下,有一种农具叫作铁耙。铁耙以原木为框架,四周楔入密密的铁齿,长约一丈,宽约三尺,中间用一根横木隔开,如同一个“目”字,这种体格较大的耙读作“bà”。另有一种一尺多长的铁耙,耙头装铁齿,后面嵌入一个砂纸打磨过的木棒,一个人手持即可劳作,这种耙读作“pá”,乡亲们也亲切地将它称作铁耙子,我读过的书中则称之为钉耙。

大型耙的主要用途是平整田地、碎土除芜。秋收后的农田没有了庄稼的遮挡,显得异常辽阔空旷。晨光熹微,乡亲们早早起床后饭都没来得及吃一口,就赶着牲口站在了自家的农田里,农田是前一天犁好的,先犁后耙是种麦之前农人对农田进行的两次有序的修整。明代徐光启写的《农政全书》里引陆龟蒙的话,指出了耙地这一劳作过程的重要性,“凡耕而后有耙。今日只知犁深为功,不知耙细为全功。”

一个站在丈余宽铁耙上耘田的农夫犹如一位驰骋疆场的英雄。二叔就是一位耙地的好手,只见他站立在耙框上,一手握缰绳,一手扬鞭,锋利的耙齿在移动中将田间的土块碾碎,厚实的耙框将高处的土带到低洼处,一阵左冲右突之后,农田归于平整,如果说种子是待嫁的新娘,那么这时候的农田就如同是给新嫁娘铺好的婚床。

站耙是耕耘农田时一项重要的活计,既需要掌握身体平衡的技巧,也需要一定的胆量。原本并不平整的农田,其间高低起伏,稍不留神人就会从耙上滑落,很容易被耙齿划伤。小时候耙田时,祖父一再叮嘱我离铁耙远一点儿。在二叔耙田时,我常常远远地躲在堤坡边的树下观看。家住胡同尽头的小伙伴泥鳅小时候很淘气,他们家耙地时,他跑过去就站在了耙框上,鞭鞘在空中划过,牲口拉耙前行的那一刻,他猛一下就被掀翻到新犁的农田上,所幸的是他被甩到了耙的后方,饶是如此,泥鳅也吓得脸色煞白,从此在犁地和耙田时再也不敢上前了。

小型的铁耙子是平整小片儿菜地时最好的帮手,也是农家必备之物。沟沿渠畔的菜地,面积小又紧邻沟渠,有的还在大树下面,牲口拉动的大型铁耙转不开身,只得退下战场,此时手持的小型铁耙子跃入农家人的视线。

小型铁耙子的耙头一般都是八个齿,形状颇似一个人展开的手掌,耙头的作用依然是碎土开荒。《西游记》里猪八戒手里的兵器是九齿钉耙,和我小时候平整菜地时用的铁耙外形十分相似。猪八戒手中的钉耙全名叫上宝沁金耙,乃太上老君用神兵铁亲自锤炼而成的,是一把神器。书中,吴承恩借猪八戒的口交代,“我的也没多重,只有一藏之数,连柄五千零四十八斤。”神话故事里的物件儿毕竟是一个神器,农家的铁耙可没有这么重,一个十三四岁的小孩子也能拿得起。小时候,我不仅用铁耙碎过土,还用手抚摸过那些耙齿,靠近齿根的地方,粗糙并暗藏土垢,颜色也不亮,从齿根往下逐渐明亮,变成了明晃晃的白,用手摸一下有光滑的感觉,到了齿尖变成了一种肉眼可见的锋利。

耙这种农具,无论牲口拉动的大型耙还是手持的小型耙,都带有一种古拙气息。回望我的童年生活,我从这件古拙的农具身上,望见了乡亲们长满老茧的手,望见了乡亲们那一张张饱经沧桑的脸,也望见了乡亲们浸入骨子里的勤劳精神。

后来我从农村闯进城市,这件古老的农具还会常常出现在我的梦里,借助梦境对童年时光的还原,那些儿时的记忆愈加清晰。我不知道一件农具是否也参与了一个人性格底色的生成,我想,等下次返乡时,我一定要站在故乡的农田上等一阵风吹来,也许故乡的风可以告诉我答案。


责任编辑:贺兴梅

声明:凡注明来源七一客户端、七一网的作品,均系CQDK原创出品,欢迎转载并请注明来源七一客户端;转载作品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打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