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互动>七一文学> 详细内容

余胜前专栏丨退休后的N种生活方式

文章来源:七一客户端 作者:余胜前 发布时间:2024-12-12 09:24:37 字体:

我虽然离退休还有十余年,但我非常尊敬的不少老师、领导、同事、朋友已步入了退休的殿堂。当然,他们虽然说是“退休”,其实大多“退而未休”。他们的退休生活丰富多彩,日子过得有滋有味,完全是开启了人生的“第二春”,焕发出较上班时更加浓郁热烈的生机,让人羡慕不已。兹略作梳理分享,既是对他们现在的赞赏,也是对自己未来的勉励。

方式一:操持家务型,安享天伦之乐。在职时由于种种原因,与家人聚少离多,退休后选择回归家庭、回报家人。有孙带孙,接送陪伴,引导教育,既体现长辈之关爱,又享受天伦之乐趣。如果还无孙可带,或孙辈长大无需再带,便操持起家庭中的柴米油盐酱醋茶,负担起煮饭烧菜洗碗筷,收拾收拾庭院,摆弄摆弄家具,既活动了筋骨,又增进了亲情,还提升了价值,其乐融融,不亦乐乎!

方式二:养生健身型,坚持锻炼身体。在职时公务缠身,身不由己,加班熬夜,多有透支,退休后抓紧弥补,休养调整。不少人都把保养好身体作为退休后的第一要务,这样既保证了自己晚年的生活质量,又减少了家人的负担麻烦。他们有的研究健康饮食,注重早中晚餐的营养搭配;有的给自己设定锻炼目标,坚持打球、散步或超慢跑;有的还报班学习八段锦、太极拳、瑜伽等,并通过参加团体活动和比赛,拓展新的人脉圈子,身心愉悦,精气神越来越好。

方式三:重操雅好型,续写人生梦想。在职时忙于工作和应酬,搁置了许多兴趣爱好,退休后正好有时间重拾旧好,重新激活自己的艺术细胞。有写字的,有绘画的,有唱歌的,有跳舞的,有摄影的,有刺绣的,有弹钢琴的,有拉二胡的,有写短文的,有作诗词的,有搞篆刻的,有学根雕的……陶陶然沉醉其中,自得其乐,不知老之将至。他们中有些人“童子功”本就扎实,恢复起来很快。再加上几十年的学识积累和工作阅历,这些“诗外功夫”,让他们较单纯专业学习者更多了几分悟性和创意,佳作频出,颇有成就,让人赞叹。

方式四:旅行探索型,游历大好河山。在职时出差忙于公务,到一个地方也是走马观花,即便休假也受到时间限制,很难放松下来沉浸体验。退休后只要身体允许,有一大把的时间,更有闲适的心境,可以慢慢地走,细细地看,深度地游,开心地玩,领略不同风光景色,品味各异风土人情。有跟团的,有自驾的,有结合医疗保健和休闲度假的,也有按照唐诗宋词或游记小说记述游历名山大川的。世界那么大,退休后真的可以去看看。

方式五:终身学习型,不断充实自我。在职时的学习多半是形势所需、工作所迫,而退休后的学习更多是习惯所驱、兴趣所使,多了几分主动与惬意,少了几分功利与浮躁。有遍读中外名著的,有深钻一门一类的,有重读教学课本课文的,有信手翻阅报纸杂志的,遨游于书海之中,寄情于图文之间,感悟处拍案叫绝,会意时莞尔一笑,朗诵则声情并茂,浅吟则摇头晃脑,其间乐趣,亦非书外人所能体会也。

方式六:二次创业型,发起再次冲锋。由于生活条件的改善和医疗水平的提高,如今很多到了退休年龄的人完全没有“老态龙钟”的模样,智力体能尚佳,知识经验更足,人脉资源丰富。他们退休后,或被请作顾问,帮着出谋划策、攻关把关;或被邀作讲师,分享成败得失,传授人生经验;或加入他人团队,发挥自己一技之长,互补共进;或干脆牵头创业,组建队伍开疆拓土,生命不息,奋斗不止。

方式七:发挥余热型,回报社会亲友。还有不少人退休后没有选择再就业、再创业,而是加入一些志愿者组织,参与一些公益活动,包括扶助残障老人和儿童、参与环境保护宣传、提供生活法律咨询、开展心理健康辅导等,利用自己所知所能,帮助他人应急应需,为亲友、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体现自己的价值。

…………

当然,现实生活中远不止以上我所梳理的七种方式,很多人的选择也不止其中一种,不过是根据个人的志趣爱好、健康状况、家庭构成和生活条件等,找到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罢了。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适逢伟大的时代,始终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充分利用各种有利的条件,让退休后的每一天都过得充实而有意义,不正是人生最幸福的一段时光吗? 

作者单位:重庆两江新区产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

责任编辑:王婉玲

声明:凡注明来源七一客户端、七一网的作品,均系CQDK原创出品,欢迎转载并请注明来源七一客户端;转载作品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打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