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劲专栏|观“人格的力量——中国共产党人的家国情怀”展有感
上周末,我携年幼的孩子专程去观展。这个展,正是在重庆万盛博物馆举行的“人格的力量——中国共产党人的家国情怀”展。
走进宽敞明亮的万盛博物馆,在指示牌的引导下,我们父子俩随三五人群来到三楼展厅,已有不少观众聚在鲜红的展览主题墙前合影留念,一幅幅反映各个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家国情怀的大型图片分置在厅廊墙上两侧。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革命先驱李大钊的事迹图片以及《狱中自述》原稿。1927年,李大钊被捕后遭受酷刑,毅然写下这份遒劲有力的《狱中自述》,其大义凛然、坚贞不屈的形象跃然纸上。
李大钊曾任北京大学教授、图书馆主任,每月几百块大洋的薪水本可过上舒适安逸的生活,他却选择了“为庶民求解放,一生辛苦艰难”之大道。
李大钊在自述中写道:“我家贫,只有薄田数十亩,学费所需,皆赖内人辛苦经营,典当挪借,始得勉强卒业”,表达了对妻子默默支持自己投身革命的感念之情;为了保护同时被捕的其他同志,他在自述中表示“钊实当负其全责”,要敌人“对于此等爱国青年,宽大处理,不事株连”;在自述的最后,他自豪地说:“钊自束发受书,即矢志努力于民族解放之事业,实践其所信,厉行其所知,为功为罪,所不暇计。”
我带孩子一同朗读,用心感悟《狱中自述》所表达的炽热情怀。我感觉李大钊这位革命先驱并未远去,他胸怀大我家国情怀的精神和历程,可昭日月、振奋同志、勉励来者。
在接下来的“革命理想高于天”“繁霜尽是心头血”“奉献如歌家园梦”“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四个单元里,展览着各个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人饱含对家人、对国家热爱之情的遗书、手稿资料。如,革命战争年代里,张太雷去苏联学习前给妻子陆静华的亲笔信、革命夫妻周文雍和陈铁军就义前的合影、赵一曼写给儿子的信、方志敏在狱中写的《清贫》《可爱的中国》部分手稿、长征途中红军战士送给兴义县农民的军毯;也有钱学森一家冲破重重阻力回到祖国后的合影、铁人王进喜和工人们用身体搅拌水泥制服井喷的图片、王继才夫妇守岛时的国旗和值班簿、汶川地震获救医生唐雄口述留下的《入党申请书》;还有新时代以来,反映黄文秀《扶贫路上写青春》连环画、援鄂抗疫护士张春花收到的家书《念》……同样饱含着不同时期优秀共产党人深沉的赤子之心、胸怀大我之家国情怀。我和孩子一一驻足观看,肃然起敬之情倍增。
大千世界,花有几红;芸芸众生,人有不同。过好小我,幸福小家,人之常情;胸怀大我,幸福大家,党兴国兴。世上虽平凡人居多,但人总是要有些情怀、讲点精神。否则,你不奉献我不奉献,谁来奉献;你也索取我也索取,最终向谁索取?你不拼搏我不拼搏,事业靠谁开拓;你也躺平我也躺平,生活靠谁安宁?无数事实证明,胸怀大我之家国情怀,是我们干事创业、幸福安宁的内驱力,也是凝聚人心和排除万难的强大纽带。
回望展厅,透过一封封家书、一篇篇手稿,以及一件件带有鲜明印记的文献,可以看到中国共产党人,尽管出身、经历和性格各不相同,但他们舍小家顾大家、践初心洒热血,经过血与火、生与死的考验,成为了一位位高尚的人、有益于人民的人。
人民不会忘记,历史永远铭记。正如诗人臧克家说,“有的人活着,他却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那些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着的人,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
责任编辑:古文博
声明:凡注明来源七一客户端、七一网的作品,均系CQDK原创出品,欢迎转载并请注明来源七一客户端;转载作品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