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互动>七一文学> 详细内容

董小玉专栏 | 既在江边站,就有望海心

文章来源:七一客户端 作者:董小玉 发布时间:2024-12-02 14:41:22 字体:

诗人雪莱说:“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在这个充满希望的季节,我们齐聚一堂,共同见证重庆两江新区文艺评论家协会成立。在此,我想谈三点思考:

第一,既在江边站,就有望海心。两江交汇处,是地理与历史的独特交汇,更是文化和思想的炙热交融。江水奔流不息,文艺评论的生命力也升腾不止。我们站在两江之畔,不仅要看到眼前的波澜壮阔,更要胸怀大海,心系远方。

我们的使命是什么?为时代发声,为人民立言。当前,文艺评论面临着信息爆炸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一方面,自媒体的兴起为文艺评论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平台,传递了更为多元的声音;另一方面,信息的碎片化和快餐化,带来了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的评论现象。时代需要对社会深刻洞察,对美丑犀利揭示的深度评论,正如江水滋养两岸,评论也要成为滋养大众心田的活水,引导人们向阳、向善、向美。

我们的担当在哪里?正如李大钊写下的:“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我们要坚守文艺评论的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要拥有一双鹰的眼睛——看得高、远、狠、准。不随波逐流,敢于直面问题,勇于揭示真相。要做时代的瞭望者、社会的守望者、文化的传承者,以啄木鸟的精神——扎实、深刻、精准,撰写高质量的评论作品,引领社会风气,弘扬时代正能量。

第二,既在远山行,必有登峰志。两江新区文艺评论家协会的每位成员,都是文艺评论这座大山的攀登者,既有来自高校、中小学教育战线的教师,也有深耕文艺评论的喜爱者,更有充满激情与创造力的年轻一代。

我们的特色是什么?记得第一次筹备会议,杨矿主席以“三高”为关键词,点评我们筹备队伍,他说:“高学历”“高素质”“高水平”是我们团队鲜明的标签,激励我们在文艺评论的道路上追求卓越。在筹备会中,我谈到了“高起点”“高标准”“高效率”三个关键词,即两江新区丰富的文化资源为我们的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一系列扶持政策能确保评论工作的高标准推进,同时我们团队内部强大的人才凝聚力,则是高效运作的重要保障。

我们的目标又是什么呢?就是坚守价值导向、促进理论创新、揭示审美价值、开拓读者视野、扩大社会影响,致力于将协会打造成扎根重庆,辐射全国的文化交流平台,期待激发更多人对文学艺术的兴趣与热爱,共同推动文化繁荣发展。

第三,既在田野走,应有深耕情。两江新区文艺评论家协会的每一位成员,都应该怀有一颗精耕细作的心。文艺评论不仅仅是书斋里的学问,更是需要扎根大地,贴近生活的实践。只有真正了解人民群众的疾苦,才能写出有温度、有深度、有力度的评论。

我们应如何落地实践?

首先,要深入现实生活,接人间烟火气。诗人艾青说:“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我的阿勒泰》的成功,就是得益于作者李娟融入乡村,描绘生活,叩问生命的意义。我们的评论既要有阳春白雪、也要有下里巴人,既要顶天立地、也要铺天盖地,发现生活的美好与不凡。

其次,捕捉时代变迁,关注社会热点。“滚滚长江东逝水”,在快速变化的世界中,我们要用自己的笔触,记录时代的印记,关注社会的发展,为历史留下注脚。正如鲁迅所言:“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

最后,紧跟数字浪潮,不断创新进取。我们要运用新技术、新手段,探索文艺评论的新形式和新内容。积极采用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等现代技术,优化内容生成和传播流程,提高写作效率与传播效能,切实增强用户互动性、体验性。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两江新区文艺评论家协会的成立,标志着我们踏上了新的征程。这既是一个起点,也是一个挑战。让我们携手并肩,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坚定的信念,与时代迎面而上,共同创造两江文艺评论的美好明天!

责任编辑:别致

声明:凡注明来源七一客户端、七一网的作品,均系CQDK原创出品,欢迎转载并请注明来源七一客户端;转载作品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打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