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客户端微党课(1743)|健全保障和改善民生制度体系的重要意义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系列微党课之七十七
本课对象:广大党员干部。
本课目的:广大党员干部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充分认识健全保障和改善民生制度体系的重要意义,不断增强健全保障和改善民生制度体系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围绕“健全保障和改善民生制度体系”作出重要部署,强调“必须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体系,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些要求充分体现了我们党保障和改善民生福祉的价值追求,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厚的为民情怀,具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和工作指导性。
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决定》指出,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任务”。因此,我们必须站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历史高度,把健全保障和改善民生制度体系作为推动全体人民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基础,充分认识健全保障和改善民生制度体系的重要意义,不断增强健全保障和改善民生制度体系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健全保障和改善民生制度体系是坚持人民至上的集中体现。坚持人民至上是中国共产党一以贯之的价值追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我们党在各个时期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得到了人民群众的广泛拥护,给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带来了坚实的群众基础和社会基础。时代在变化,历史在前进,但党的性质和宗旨永远不会变。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充分调动人民积极性,始终是我们党立于不败之地的强大根基。健全保障和改善民生制度体系,强调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驰而不息加大民生投入力度,补齐民生短板,增进民生福祉,着力提高民生保障水平,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如此种种,正是坚持人民至上的集中体现。
健全保障和改善民生制度体系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应有之义。现代化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中国式现代化不仅要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而且要实现全体人民精神富有,激发全社会创新创造活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现在,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人民群众的需要呈现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健全保障和改善民生制度体系,就是要适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从“有没有”向“好不好”转变,从“注重量”向“追求质”转变的现实需要,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等。
健全保障和改善民生制度体系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我们党领导人民治国理政,最根本的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不断回答好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实现发展这个重大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显著提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如期实现,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由此可见,面向未来,高质量发展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健全保障和改善民生制度体系,就是要积极回应人民群众期盼,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提升人力资本,调动全体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推动经济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夯实重要基础。
健全保障和改善民生制度体系是实现社会和谐安定的内在要求。健全保障和改善民生制度体系,就是要扎实做好民生保障工作,兜牢底线、补齐短板、加大投入,实现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不断稳定社会预期,使人们能够安心工作、创业,从而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当前,一些国家因贫富分化、中产阶层塌陷等现实情况,出现了社会撕裂、政治极化、民粹主义泛滥等问题。因此,我们必须加强保障和改善民生,做好就业、教育、社会保障、医药卫生、食品安全、安全生产、社会治安、住房市场调控等各方面工作,努力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为社会和谐安定打下坚实基础。
(作者系中共安徽省委组织部一级巡视员,更多党课见《党课参考》)
责任编辑:邓莉
声明:凡注明来源七一客户端、七一网的作品,均系CQDK原创出品,欢迎转载并请注明来源七一客户端;转载作品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