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互动>七一文学> 详细内容

郝安专栏|艰难辉煌的延安时期西北岁月(上)

文章来源:七一客户端 作者:郝安 发布时间:2024-11-28 16:58:01 字体:

通史型电视剧《西北岁月》,把西北大地上艰苦卓绝、波澜壮阔的烽火往事,放在中国革命的宏大背景下去思考、去挖掘、去呈现,描述了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在这里领导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历史轨迹,展示了中国共产党在西北筚路蓝缕、奠基立业的艰难辉煌。

是时,中国革命已到了最重要、最关键的时候。立足陕北,谋划西北战略的领袖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等老一辈革命家在这片热土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外,决定着中国的命运。

在陕甘宁革命根据地成长起来的革命先辈刘志丹、谢子长和贯穿全剧的习仲勋等共产党人,以身许党许国、报党报国,为了党的事业和人民的利益,胸怀大志,坚定信念,浴血奋战,艰难探索。通过领导人民进行对敌斗争和根据地建设经验的积累,形成了宝贵的带有体系性的观念和作风。

以“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为主要内容,在百年党史熠熠生辉的延安精神,就是这些观念和作风的集中体现。

西北岁月,延安时期,转战陕北。这是一部光辉漫长的革命史,一卷璀璨厚实的群英谱,更是一曲高亢壮丽的战斗史诗、革命赞歌。

宏阔场景,细微之处,无不见理想、见信仰,见胸怀、见风骨。胸怀磊落、风骨峭峻,矢志不渝、坚韧不拔的理想和信仰之光,照亮漫漫革命征程,也穿越时空、直抵人心,照进了八九十年后的今天。让人们在感动与崇敬中重温履险蹈危、百折不回的峥嵘岁月,来感悟领略崇高理想和红色信仰的力量。

巍巍宝塔山,见证了中国共产党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的光辉历史;滚滚延河水,映射出中国共产党人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

毛主席说,延安和陕甘宁边区,从1936年到1948年,曾经是中共中央的所在地,曾经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的总后方。延安和陕甘宁边区的人民对全国人民是有伟大贡献的。

夫作事者必于东南,收功实者常于西北。几千年前,司马迁就有过一个预言,说中国的举业者,必是“取源于南,收功于北”。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从南方到北方,又从北方到南方,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南征北战,再一次印证了这句话。

1934年10月,党中央和中央红军从南方起步,开始长征。天上每日几十架飞机侦察轰炸,地下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路上遇着了说不尽的艰难险阻,红军却开动了每人的两只脚,长驱二万五千里,纵横十余省,于1936年10月落脚北方,胜利到达陕北的吴起镇。

陕甘宁革命老区,是土地革命战争后期全国硕果仅存的完整革命根据地,为党中央和各路红军长征提供了落脚点,成为中国革命的大本营;也为后来由红军改编的八路军主力奔赴抗日前线提供了出发点。

此后的13年,党中央和毛主席等老一辈革命家在延安这片红色热土,握筹布画,料敌于方寸之间,党和党领导的军队由小到大、由弱变强,夺取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实现了解放战争的战略转折,确立了毛泽东思想在全党的指导地位,谱写了中国革命史上最为辉煌壮丽的篇章。

到延安去,做延安人!全民抗战开始后,党中央所在地延安成了革命者向往的圣地。从全国各地奔赴延安的热血青年,成了雄浑西北一道独特风景线。

当年,在八百里西安至延安的大道,每天投身延安的人“母女相约、夫妻相约、姐妹相约、兄弟相约、亲友相约、师生相约,以致长官与部属相约……成群结队,不绝于道”。

在西安明城墙内的七贤庄八路军办事处,一间不足10平方米的房子,摆放着一张编号804001的旧桌子,从1937年4月到8月短短5个月的时间,在这张桌前登记在册,前往延安的人数就达2288人。

1943年12月,任弼时在中共中央书记处工作会议上的一次发言提到,抗战后到延安的知识分子总共达4万余人。诗人何其芳这样描述1938年初到延安的见闻:延安的城门成天开着,成天有从各个方向走来的青年,背着行李,燃烧着希望,走进这城门。学习,歌唱,过着紧张的快活的日子。

当年,社会贤达梁漱溟则这样形容通往延安的路:车是军用大卡车,无篷。路是军用公路,而自西安往北,愈走愈高,缺乏桥梁涵洞,车行危险而且费事。

“打断骨头连着筋,扒了皮肉还有心。只要还有一口气,爬也要爬到延安城”。不管有多么危险,也不管有多么费事,西北红色延安,吸引着众多激情燃烧的有志青年心向往之,他们成群结队,排除万难、义无反顾地奔赴。

因为,那时的陕甘宁边区是全国最进步的地方。这里是民主的抗日根据地。一没有贪官污吏,二没有土豪劣绅,三没有赌博,四没有娼妓,五没有小老婆,六没有叫花子,七没有结党私之徒,八没有萎靡不振之气,九没有人吃摩擦饭,十没有人发国难财。

也是1938年来到延安的大时代记录者,拍摄过宝塔山下、挥手之间、白求恩大夫等传世作品的摄影家吴印咸记述,这里的人们个个显得十分愉快、质朴,人们之间的关系又是那么融洽。我看到毛泽东主席、朱德总司令等人身穿粗布制服出现在延安街头,和战士、老乡唠家常,谈笑风生。

1936年逃离南京,奔赴陕北,成为第一个到达延安的“昨天文小姐,今日武将军”丁玲,兴奋地形容“这是乐园”:我们才到这里半年,说不上伟大建设,但街道清洁,植满槐桑,没有乞丐,也没有卖笑的女郎;不见烟管,找不到赌场。百事乐业,耕者有田。

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中评论:冒险、探索、发现、勇气和胆怯、胜利和狂喜、艰难困苦、英勇牺牲、忠心耿耿,这些千千万万青年人的经久不衰的热情,始终如一的希望,令人惊诧的革命乐观情绪,像一把火焰,贯穿着这一切,他们无论在人类面前,或者在大自然面前,上帝面前,死亡面前,都绝不承认失败。

在一个叫作杨家岭的山沟沟里,古柏苍松环抱着一幢庄严肃穆、宽敞明亮的建筑。建筑设计把西式楼宇与中式窑洞双方的特点结合起来,既节省木料,又坚固耐用。外部看像两层楼房,里面又像陕北窑洞。这是专为党的七大修建的中央大礼堂。

迎面的主席台正中,悬挂着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巨幅画像,主席台前沿石拱上方12字横联“在毛泽东的旗帜下胜利前进”格外引人注目,与会场后面毛主席题写的“同心同德”4个大字遥相呼应,烘托出大会主题。两边墙上6个V型旗座,每个旗座插4面共插24面鲜红党旗,寓意党走过了胜利的24年,召开了6次代表大会。主席台中央和左右两侧长条桌后,分别摆放5把扶手靠椅,台下依次摆放着一排排简易的木制长条靠椅。

1945年4月23日,党的七大开幕。其时中国共产党拥有121万党员,毛泽东已是中国共产党众望所归的领袖,他在开幕式上致《两个中国之命运》的开幕词;24日向大会提交书面政治报告并作长篇口头报告;6月11日,在闭幕式上作《愚公移山》的闭幕词。

七大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最盛大、最完满的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此时距1928年召开的六大,相隔了整整17年,是历次党代会间隔最长的;这次一开就是50多天,也是党的历次代表大会会期最长的一次。

毛主席在七大作的8次口头和书面报告、讲话,内容丰富,深入浅出,诙谐幽默。他那宏亮的声音一次又一次在礼堂内回荡,并伴随着济济一堂547名正式代表、208名候补代表暴风骤雨般的掌声,从这里飞向长城内外、大江南北,宣告着一个伟大时代的到来。

党的七大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提出党的政治路线是: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我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同时把党在长期奋斗中形成的优良作风概括为三大作风,即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和人民群众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作风、自我批评的作风。这是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

毛主席提出准备转变的问题,即由游击战转变到运动战,由乡村转变到城市。他满怀信心地说:像北平、天津这样大的三五个中心城市,我们八路军就要到那里去。我们一定要在那里开八大。有人说,这是机会主义;恰恰相反,八大如果还要在延安召开,那就近乎机会主义了。

预计八大一定要在北平这样的大城市召开,既充满了对革命一定胜利的无比自信,也体现了毛主席高瞻远瞩的伟大预见。他说:“我们要作好准备,由小麻雀变成大鹏鸟,一个翅膀扫遍全中国,让日本帝国主义滚蛋。”

既充满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又充分估计到可能的困难和曲折。毛主席郑重提醒,要转变,但不能希望一切在一个早上改变。七大代表回忆,在七大会场,大家喊“毛主席万岁”,毛主席谦虚地接着说,我52岁。

七大结束后不久,抗日战争胜利。10月,根据毛主席提议,由当选为中共七大候补委员,在七届中央委员会成员中最年轻的习仲勋主持西北局工作,任西北局书记兼陕甘宁晋绥联防军代政治委员,独当一面。

1943年1月,毛主席曾为习仲勋题词:党的利益在第一位。这次在向党内同志介绍时,毛主席说:要选择一位年轻的同志担任西北局书记,就是习仲勋。并称赞,他是从群众中走出来的群众领袖,是一个活的马克思主义者。

从中央大礼堂再往里走,有一幢垂杨柳环抱的卧式青石建筑,是1941年建成的中共中央办公厅旧址。因其建筑造型像飞机,人们通常叫它“飞机楼”。

1942年5月2日,延安文艺界的100多位著名人士踏着浓郁的春意,带着欢快的心情向这里走来,将这栋中共中央办公楼一层的会议室挤得满满的。

著名的延安文艺座谈会就在这里召开了。23日晚上,座谈会第三次会议移至室外的土坪上举行。在三根木杆悬着的一盏煤油灯闪烁的灯光下,毛主席手拿几张写有毛笔字提纲的白纸,发表了那篇著名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星移斗转,时光过去大半个世纪。七大和延安文艺座谈会旧址,历经岁月沧桑的洗礼,仍一如往昔,风骨犹存。

责任编辑:罗欣

声明:凡注明来源七一客户端、七一网的作品,均系CQDK原创出品,欢迎转载并请注明来源七一客户端;转载作品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打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