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互动>七一文学> 详细内容

董小玉专栏 | 在凝思中体味“时间的味道”

——对话《时间的味道》

文章来源:七一客户端 作者:董小玉 卢松岩 发布时间:2024-11-27 11:35:56 字体:

“德国哲学界的一颗新星”韩炳哲,是近年来在国内外迅速走红的“学术明星”。他的《倦怠社会》《精神政治学》等十多本著作不仅在学术界引发了学者的关注与讨论,还在大众中得到了回应。“韩炳哲”成为当下出圈的“文化现象”,为时代注入了一股清流。在短小精悍的著作中,他能将当下社会存在的弊病用哲学术语展开分析,既拓宽了公众对其所处时代的理解,也延展了黑格尔、福柯、海德格尔、弗洛伊德等哲学家的思想脉络。在《时间的味道》(又译为《时间的香气》)一书中,韩炳哲直指现代社会出现的时间困境,并在此基础上探寻医治时间困境的建议,观点极具针对性,发人深省。

引言:加速是当代社会的时间困境

当下,我们进入到一种被巴西作家罗萨称为“加速社会”的生活状态中。罗萨在其著作《新异化的诞生:社会加速批判理论大纲》中对当代社会的加速现象作了批判性思考。罗萨认为社会加速是现代性的核心过程,社会结构、传播沟通、生活方式和行动步调等都不同程度地呈现出“加速”的特征。社会的加速来自于媒介技术的发展,它便利了人们的生活。但实际情况却偏离了技术进步的初衷,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被技术所钳制,陷入了更深的技术异化。如社交媒体的发展更加强化了资本对人的监视;短视频平台的兴起让用户在恍惚间“抖音三分钟,人间两小时”。诸如此类,意味着“加速”成了当下社会典型的悖论式困境。

时间消散:加速社会的方向感缺失

在罗萨具备敏锐性和洞察力的研究基础上,韩炳哲进一步指出当下社会的时间危机,即一种时间消散正在形成,其所造成的危害比加速社会中的人之异化有过之而无不及。

韩炳哲在本书的开篇便指出:“当今的时间危机并不是加速,加速的时代业已过去。现如今,我们所感受到的作为加速的那种东西只是时间消散的诸种症状之一。当今的时间危机归根于一种不良时间,这种不良时间导致不同的时间上的紊乱和不适感。时间缺乏一种秩序化的韵律。由此,时间脱离了节奏。不良时间使得时间好像在忙乱飞驰。生命加速的感觉、实际上是对没有方向地飞驰的时间的一种感受。”时间的秩序被打破,人们难以在一块块时间的碎片中打捞出生活的意义。对照当下青年群体的生活心态可以发现,他们之所以在生活中“躺平”,一定程度上也是因为他们丧失了对时间秩序的把控感,继而产生出无法左右自己命运的无力感,于是与消散时间做出无可奈何的妥协。从这一角度出发,也就不难理解为何当下文艺作品中,“爽文”“爽剧”能够不断“出圈”。其借助快节奏的剧情设置安排的一个个充斥着快感的“爽点”,填补了身处碎片化的消散时间中的用户需求。而以上这些现象,都揭示出时间的消散对人们的负面影响。

凝思:在消散中体悟时间的味道

针对时间消散这个当代病症,韩炳哲并没有局限于对现象的揭示,他更提出了“凝思”这一指导性行为。他援引哲学家格里高的观点:“人们必须知道,当一种好的生命规划要求一个人由行动生命过渡到静思生命之时,那么这通常是很有利的,精神以此方式由静思生命返回到行动生命。”

凝思包含双重意蕴:一方面,在凝思中黏合起时间的碎片。尽管直观上时间碎片难以拼凑,但思想层面却能跨越时空,汲取万物经验为养分,使思考得以连续、流动与增长,从而将时间碎片以思维之线串联整合。

另一方面,逃脱出既有的时间格局,从宏观角度俯瞰生命的脉络。我们之所以被消散时间裹挟而找不到出路,在于我们过分执着于眼前的、业已固化的时间观,即生命中所有的功成名就都要在既定的时间内实现才算是有意义的,这导致了人们将时间视为绝对有限的资源,继而造成了时间的加速与耗散。但事实上,正如聂鲁达在诗中所写的一样:“当华美的叶片落尽,生命的脉络才历历可见。”生命的成熟与美好,都需要时间的沉淀和经验的积累,过分执着于当下,反而搁浅了生命的意义,使我们在加速和耗散中迷失。

在这个时间耗散的年代里,凝思尤为重要。它提醒我们放慢脚步,跳出当下既定的时间规则,重审生命的意义,如韩炳哲所说:“只要积极生命没有将凝思生命纳入自身,那么它就仍是一种强迫性表达式。缺少任何凝思环节的积极生命,自身空洞成一种单纯的活动,它造成忙碌、无安息。”为此,我们需要做一个会凝思的人,静水深流,沉下心来,把思考纳入广阔的生命长河,成就自己的生命价值。

责任编辑:别致

声明:凡注明来源七一客户端、七一网的作品,均系CQDK原创出品,欢迎转载并请注明来源七一客户端;转载作品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打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