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员文摘》、七一客户端报道】从《西北岁月》重温陕甘边革命往事
近期,重大革命题材电视剧《西北岁月》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及各大视频平台首播,这部电视剧讲述了以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为代表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西北的革命历程,引起广大观众关注。
革命先辈以身许党
以革命大局为重的党性
1934年7月,刘志丹、习仲勋等领导的红军部队和谢子长等人率领的陕北游击队会合后,自觉联合,统一决策,并派红26军主力北上,支援陕北革命斗争。1935年初,陕北省苏维埃政府和红27军成立后,两块根据地连成一片,实行统一指挥领导,互相支援配合,形成统一而强大的陕甘革命根据地。
陕甘边根据地第一次反“围剿”斗争取得胜利后,上海中央局和北方局代表无端指责革命根据地领导人“右倾机会主义”“逃跑主义”。对此,刘志丹、习仲勋等人以大局为重,始终保持着忠于党、忠于人民的高尚革命品质,即便是在党内遭受不公正待遇,甚至身陷囹圄的时候,仍然以正确方式同错误思想作斗争,守护了来之不易的革命成果。
尤其是在中共陕西省委遭到破坏,与中央失去联系的情况下,一方面,他们多次派人到上海寻找党组织,后来跟随党中央和中央红军进行战略转移的贾拓夫,就是派出寻找党中央的人员之一;另一方面,陕甘边根据地不盲目依靠上级指示和抽象教条,善于把党的正确路线方针同实际相结合,正确地估量敌情、我情,按照客观情况去决定自己的政策,独立地处理重大问题,表现出政治上的成熟和独创。
1936年初,党中央派习仲勋负责关中特区工作,前后历时6年多,守住了被称为陕甘宁边区的“南大门”。在甘肃省正宁县南邑村关中特区旧址,习仲勋带人挖掘的水井和转移通道、栽下的桑树等还完好如初。在关中特区,习仲勋发动群众,开展武装斗争,发展党的基层组织,废除保甲制度,进行土改,扩大和巩固苏区,有力地配合中央战略部署的实施。
1937年1月,中共陕甘省委书记李维汉来到关中特委,对关中特委工作给予高度评价:“在我经过的陕甘苏区,关中是最好的一块苏区……关中的党是从斗争中锻炼出来的布尔什维克的党,有许多群众真正爱戴的领袖,如习仲勋同志、张邦英同志等。”
1943年1月14日,中共中央西北局高级干部会议对陕甘宁边区建设成就卓著的22人予以奖励。毛泽东为获奖者逐一题词,给习仲勋的题词是:“党的利益在第一位”。习仲勋到达绥德地委机关后,把毛泽东的这一题词挂在墙上,时刻鞭策自己。
革命先辈始终从实际出发
坚持实事求是
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人在与党中央失去联系的情况下,团结带领陕甘边区军民,坚决彻底抵制错误思想干扰,紧密结合当地革命实际情况,坚定走毛泽东同志开创的武装割据、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他们创造性运用毛泽东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创建新型革命政权——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为党在全国执政进行了先期探索。
在军事斗争、根据地建设的艰难过程中,陕甘边区共产党人善于把党的正确路线方针政策与具体革命实践相结合,在国民党统治力量薄弱和环境艰苦的陕甘两省交界山区建立根据地;将群众工作与统一战线相结合,不拘泥于工农群众的概念限制,灵活争取民团、土匪、哥老会、国民党军队及少数民族群众,扩大革命联盟,为党中央确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提供了借鉴;探索形成“狡兔三窟”的多区域战略布局,使根据地在流动中生存发展,灵活机动地实施敌进我退、外线作战的战略战术。
毛泽东同志赞赏刘志丹创建的根据地用了“狡兔三窟”的办法。谢子长在陕北面临白色恐怖和部队严重受挫的关键时刻临危受命,深刻总结经验教训,创新机动灵活的战术战法,取得了粉碎“围剿”、两破安定城、消灭“四大民团”等胜利,巩固并发展了根据地。习仲勋坚持从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实际出发,领导制定了全面系统的“十大政策”,丰富了党局部执政的理论与实践。这些探索和创新,既是实事求是、坚持真理的产物,也是开拓创新、敢为人先的结晶。
1947年12月,中共中央在陕北米脂县杨家沟召开会议,研究解决当时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针对当时土改中一些“左”的问题,习仲勋作了发言,引起了毛泽东的重视。
1948年1月,毛泽东批示向全党转发习仲勋关于西北土改工作情况的报告,指出“完全同意习仲勋同志这些意见。华北、华中各老解放区有同样情形者,务须密切注意改正‘左’的错误”。以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为代表的革命先辈探索的革命道路、坚持的路线和方针政策,最鲜明的特征就是实事求是。
革命先辈革命为了人民
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
时刻牢记党的性质宗旨,是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人得以成功创建革命根据地的一个重要原因。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坚持从人民群众的实际需要出发,充分相信群众,紧紧依靠群众,真心关心群众,通过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发展经济、兴办教育、改善医疗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切实维护了群众的根本利益,改善了人民生活,最大限度调动群众参与革命的热情,为开创革命新局面提供了坚强保证。
刘志丹视人民如父母,他时时处处替人民大众着想,要求部队对老百姓秋毫无犯,不拿群众一针一线,即使战斗行军遇到再大的困难,都不打扰群众,不给群众添任何负担。
被当地人称为“谢青天”的谢子长,战斗负伤、积劳成疾,去世前还说:“就这样死了,我对不起老百姓……我给他们做的事太少了。”
习仲勋在创建陕甘边革命根据地时,一村一村作调查研究,一家一户做群众工作,受到了广大农民的拥护。人民群众像对待亲人一样对待红军,腾房间、筹军粮、当向导、探敌情、踊跃参军。这种水乳交融、血肉相连、鱼水相存的党群、军群、政群关系,正是党在创建革命根据地、建立边区政权、开展武装斗争中明显优势之所在。
毛泽东同志曾评价刘志丹同志是“群众领袖,民族英雄”;评价谢子长同志是“民族英雄”“虽死犹生”;称赞习仲勋同志是“一个从群众中走出来的群众领袖”。
革命先辈在创建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生动实践中,从土地革命战争一开始,就始终把建立人民政权、争取人民民主权利、维护人民群众利益作为革命的根本目的,就代表的是人民利益,团结依靠群众、动员发动群众,最大限度地激发了群众的革命热情,因而得到了群众的拥护和广泛支持。
责任编辑:周小凤
声明:凡注明来源七一客户端、七一网的作品,均系CQDK原创出品,欢迎转载并请注明来源七一客户端;转载作品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