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客户端微党课(1740)|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要优化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机制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系列微党课之七十四
本课对象: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
本课目的: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准确理解《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的精神实质和内涵要义,充分把握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的着力点,为推动文化强国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决定》把“聚焦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健全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体制机制,推动文化繁荣,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列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七个聚焦”之一;把“在新的起点上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作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需要遵循的“六个坚持”重大原则之一;专门就“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明确具体要求和安排,为新时代新征程文化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我们要准确理解《决定》的精神实质和内涵要义,充分把握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的着力点,为推动文化强国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推动文化繁荣兴盛,事关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全局,事关国家长治久安、民族永续发展。我们要抓住关键环节,充分把握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的着力点,以战略性、引领性措施推进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努力开创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新局面。
优化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是丰富广大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关键一环。我们要精准对接广大人民群众的多样化文化需求,建立优质文化资源供给机制,完善文化服务体系,进一步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发展。
一是完善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配套体系。要进一步细化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配套政策和相关法规,抓紧制定专项指导意见,明确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内容、方式和途径,明晰政府和社会力量各方的权责边界,建立健全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准入和退出标准、考核约束和表彰激励规则,使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有章可循,提高工作实施中的规范性和可操作性。要建立配套的资金保障制度,鼓励各级财政设立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专项扶持资金,主要用于以奖代补、政府采购、志愿者补助等。要完善文化志愿服务机制,加强文化志愿服务制度化、规范化、专业化建设,完善志愿者准入、组织、管理、激励、退出等机制,建立星级文化志愿者认证制度,激励和引导更多社会力量积极地参与公共文化服务。
二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广大文艺工作者要牢牢站稳人民立场,深入基层一线创作采风,虚心拜群众为师,真心与群众交友,以心交心、以情换情,努力赢得群众认可,让群众愿意掏心窝子、讲心里话。要扑下身子、沉到一线,把自己的思想倾向和情感同人民融为一体,把人民的冷暖、人民的幸福放在心中,把人民的喜怒哀乐倾注笔端,自觉从人民创造新生活的伟大实践中汲取营养,用人民创造历史的奋发精神滋养文艺创作,让作品真正具有深沉的力量和隽永的魅力。要为时代和人民放歌,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用饱满的笔墨讴歌人民,用多彩的作品反映时代,以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美学风格,反映人民的生活、命运、情感,表达人民的心愿、心情、心声。
三是建立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协调机构。要在“文化遗产学”视野下,从更大尺度的城乡互动视角、以人为本的活态遗产视角,采用跨学科的综合方法,建立城乡文化遗产核心价值评估体系。要改变以往“点状”的建筑、遗址、墓葬等的保护思路,突破行政区划、文物类型间的壁垒,以城乡文化遗产核心价值为纲,建立文化遗产保护管理的统筹协调平台和机制,从人地关系等视角进一步完善城乡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方法,在各级国土空间规划中加入文化遗产保护体系专项规划要求,使之可持续地润泽遗产地周边乃至更大范围的民众,提升遗产对周边民众的文化影响力。要整合文化遗产核心价值的“研究—阐释—传播”一体化方案,总结出文化遗产创新性展示和创造性转化的方法,将专业学术成果转译为公众易于接受的语言,依托文化遗产讲好中国故事。
(作者系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教授;更多党课见《党课参考》)
责任编辑:周龙
声明:凡注明来源七一客户端、七一网的作品,均系CQDK原创出品,欢迎转载并请注明来源七一客户端;转载作品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