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要闻>七一视角> 详细内容

“75年·75人”|让重庆稻香飘海外

——记重庆市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原副所长、研究员李贤勇

文章来源:七一客户端 作者:汪茂盛 吴曼祯 发布时间:2024-11-12 14:52:57 字体:

 

2017年,重庆市与越南、孟加拉国、老挝等国家的有关城市开展杂交水稻合作示范和技术推广,重庆品牌水稻在国外种植面积超过100万亩。

讲述人

李贤勇,男,重庆市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原副所长、研究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第二届重庆市学术技术带头人和重庆市杰出专业技术人才。他先后主持国家和市级重大科技项目14项,培育水稻新品种24个,荣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农业科技推广标兵”等荣誉。

2017年,重庆市与越南、孟加拉国、老挝等国家的有关城市开展杂交水稻合作示范和技术推广,重庆品牌水稻在国外种植面积超过100万亩。

2024年7月10日上午9时,重庆市垫江县,天灰蒙蒙的,山雨欲来。重庆市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原副所长、研究员李贤勇见此情景,有点着急。

“现在正值水稻授粉抽穗时期,下雨天没办法授粉,只能另寻时间。”国家级杂交水稻种子生产基地内,李贤勇一边观察水稻雌蕊和雄蕊的长势,一边向我们解释。

一年四季几乎都泡在试验田里的李贤勇,皮肤被晒得黝黑,两鬓斑白,身穿沾着水渍的衬衫和沾着泥土的凉鞋,俨然一副农民模样。扎根杂交水稻领域30余年,他不仅是突破重庆优质稻空白的“第一人”,还带领本土自主选育出的Q优系列杂交水稻走出国门,让重庆水稻香飘海外。

摘掉重庆“劣质稻产区”帽子

20世纪60年代,李贤勇出生在四川省开县(今重庆市开州区)的一个农村家庭。

读大学本科期间,乡亲们最爱问这个大学生的问题是:怎么让粮食高产?怎么插秧更省力、省时?渐渐地,学习师范专业的李贤勇萌生了一个想法:“当老师不能解决当时的实际困难,那就报考西南农学院(今西南大学)的研究生,改学农学。”

1991年,从学校毕业后,刚到工作岗位,李贤勇就陷入迷茫,“感觉水稻这一领域都被前辈们研究透了”。带李贤勇的老师让他别待在办公室,去田里跑。于是,李贤勇开始蹲守在各个区县的农技站,跟农业技术人员和农民天天待在一起。慢慢地,他发现自己之前的想法不太成熟,“农民的需求太多了,不下基层根本不知道”。那时候,种出产量高、质量好的优质稻米是农户的最大需求,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李贤勇就把研究方向定在了自主选育优质稻上。

在当时看来,重庆本土自主选育优质稻,可谓痴人说梦。

“重庆种植优质稻有两个难点,寡照和高温。”李贤勇说。寡照意味着水稻光合作用的时间不够,高温则会将水稻“逼熟”,导致灌浆时间太短,既不利于高产,又不利于提高水稻品质,即便是国内其他地区的优质稻品种来到重庆也同样“水土不服”。因此,在那时,重庆稻区一直被认为是全国稻米品质改良难度最大的稻区之一,被划为“劣质稻产区”。要实现重庆自主选育优质稻的想法,让当时杂交水稻研究领域的各大资深专家听了也摇头。

“我想试一试。”李贤勇说。虽然当时所有人都说不可能,但是农民真真切切的需求摆在面前,哪怕最后没成功他也无悔。

这一试,就是十年。

为了找出能抵抗寡照的特异育种材料,李贤勇在十几万份种子材料中“大海捞针”,终于找到了一株捕光色素叶绿素b含量高出普通株一倍的天然变异材料。

但找到材料,跟培育出新品种之间还有很长距离。经过反复育种和扩大种植实验,2001年,“Q优1号”诞生。有了这个关键材料,2002年“Q优2号”培育成功,重庆实现了优质稻“零”的突破,米质达到国标三级。接下来的几年里,Q优系列不断迭代更新,重庆彻底摘掉了“劣质稻产区”的帽子,还向市外输出了大量优质稻种子。如今,Q优系列品种已覆盖整个南方稻区,累计水稻种子推广应用面积达1.5亿亩以上,增收100亿元以上。

“让优质稻走向更远的世界”

“这一块是出口孟加拉国的,那一片是出口越南的。”穿梭在国家级杂交水稻种子生产基地内,李贤勇向我们介绍起基地的各项数据:哪些是对照组,哪些是早育品种,哪些是稻油轮作品种,他都如数家珍。

在工作之初,李贤勇从没想过他牵头选育的水稻能走出国门。

2002年,李贤勇和团队成员到泰国、孟加拉国、老挝等东南亚国家考察,发现一些东南亚国家的粮食需求非常大。水稻出口经济效益好,还能让东南亚的老百姓解决吃饭问题。就这样,一些东南亚国家开始进口来自中国的优质水稻品种。

合作一直持续到2017年。随着东南亚国家农业技术的发展,孟加拉国相关部门负责人提出希望“授人以渔”。2017年,重庆与孟加拉国的有关城市正式签订合作协议,开展水稻技术示范推广,真正让当地老百姓实现自给自足。

事实上,2002年到2017年,重庆就已先后在越南、老挝、孟加拉国、缅甸、尼日利亚、坦桑尼亚等国家实施以Q优系列杂交水稻为代表的试验示范和技术推广,审定杂交水稻品种8个,推广种植面积100万亩以上。

“选育高产量优质品种是杂交水稻领域研究的永恒课题。”李贤勇说。Q优系列品种的不断突破,给了他探索更优质高产杂交水稻品种的底气。

“西南地区的很多农户希望水稻种植的直播方式能更简化。”李贤勇提到的“直播”,指的是跳过传统育秧和栽秧环节的一种高效种植技术。在重庆这个多山地丘陵的地区,机械种植难度大,主要还是依靠人工育秧和栽秧,生产成本高,直播技术应运而生。

但直播技术存在弊端:因稻种在水下很难正常发芽和生长,广泛推广的直播技术为先放干水,播种一个月后再蓄水,这种方式对降雨节点的把握要求很高,如果放水期多雨,蓄水期又少雨,稻田就可能歉收。“出口东南亚的Q优系列水稻多被种植在平原地区,丘陵山地地区则需要其他种子来克服自然劣势。”李贤勇说,如果能找到水稻耐水淹、耐缺氧的基因,就能选育出能在水淹状态下发芽的品种,跳过放水环节,直接围水就能种。

想法很好,要实现却困难重重。“杂交水稻品种选育好比沙里淘金。”李贤勇说。他们逐一鉴定从全国各地搜集的近万份材料,再将表现好的材料作为亲本继续杂交,不断在水淹状态下找寻耐缺氧的品种。

“头几年没有任何收获,有些团队成员都垂头丧气了。”但李贤勇一直认为,“育种十年都算快的,只要方向正确,沉心静气慢慢找,总归有收获”。

不骄不躁,经过年复一年的实验,团队逐渐总结出包括“避免播种前青苔和浮萍生长”在内的一套水淹种植技术规范,也找出了耐水淹的水稻特异株。终于在2018年,精米率超过65%的“神9优28”水稻品种培育成功。这个品种不仅改变了传统种稻的“辛劳模式”,节约了成本,还能实现以水压草,减少除草剂的施用,有利于农业环保。如今,“神9优28”淹水直播技术已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特色高效粮油生产中推广开,并实现了南方稻区全覆盖。

“杂交水稻的新课题是在田间地头发现的”

“2024年8月,我们响应共建‘一带一路’号召,派专家前往尼泊尔开展杂交水稻技术示范推广工作。”李贤勇说。他虽临近退休,却深感还有太多事情要做。

从迷茫的科研新人到成果累累的团队领头人,李贤勇始终秉承“杂交水稻的新课题是在田间地头发现的”这一理念。“李老师基本都是在各个基地的实验田里待着,常常能发现我们没发现的问题。他总是有很多创新的想法。”垫江基地负责人管玉圣说。

这些创新点源于实际。“我们的优质稻,不仅要胜在口感,更要胜在健康。”李贤勇说。近几年,糖尿病人、高血压患者对稻米精细化的诉求越来越迫切。李贤勇曾听到不少糖尿病患者表示希望有人能研究出“吃了血糖波动小的大米”,刚开始,他也觉得这是天方夜谭,但当他把诉求变作研究方向,却发现并非没有可能。

李贤勇在查阅医学书籍的同时,拜访了一些医学专家,了解到只要让稻米在煮熟的情况下也能保持淀粉高抗性,就能让人体在摄入淀粉后将其缓慢吸收,保持血糖稳定。仅仅是把高抗淀粉性基因分离出来,李贤勇团队就花了几年时间,最终这种功能米于2022年在部分地区开始进行推广,重庆市南川区就是其中之一。

“若不是亲自试验,怎敢相信还有不用育秧、插秧,吃了血糖波动小的大米。”南川区鸣玉镇明月村水稻种植户张治华说,村里和他一起抢着种李专家带来的“金种子”的农户有100多户。不仅种植户满意,消费者的反馈也很好。为老百姓解决实实在在的问题,正是李贤勇多年如一日地耕耘在杂交水稻领域的初心。

“水稻领域的一些研究者也许一辈子都没有特别大的突破,但是他们一直在坚持,而我算很幸运的。”李贤勇说。他时常教育后辈,研究方向论证好后,更重要的是持之以恒,因为成果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年累月的付出换来的。

智慧农业、精细化农业……李贤勇还有太多事想做,这些也需要下一辈杂交水稻科研人来接力。只要脚踏大地、用心为民,我们相信,袁隆平先生的“禾下乘凉梦”就会后继有人。

 

 

责任编辑:汪茂盛

声明:凡注明来源七一客户端、七一网的作品,均系CQDK原创出品,欢迎转载并请注明来源七一客户端;转载作品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打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