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详细内容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奋力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文章来源:重庆日报 作者:明炬 发布时间:2024-09-18 06:45:38 字体: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是指导新征程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纲领性文件,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提供了根本遵循。市委六届六次全会全面对标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部署,迭代升级改革体系构架,绘就重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施工图。我们要将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与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重庆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和全国科技大会精神一体学习、一体把握、一体贯彻落实,按照市委六届六次全会要求,自觉把改革摆在更加突出位置,突出以产业创新引领全面创新,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改革、提升市域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在建设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创新策源地、全国重要先进制造业创新中心、高能聚合的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枢纽、全球创新网络的关键节点、高层次科技人才汇聚地五个方面实现重大突破,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深化高能级科创平台建设机制改革,在建设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创新策源地上实现重大突破。高能级科创平台是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关键支撑,也是支撑建设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创新策源地的“坚实底座”。我们要深化高能级科创平台建设机制改革,夯实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基础支撑,打造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的创新高地。要健全战略科技力量引育机制,围绕打造数智科技、生命健康、新材料、绿色低碳四大科创高地,加快建设金凤、嘉陵江、明月湖、广阳湾四大重庆实验室,争创一批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争取央企、国家科研院所、高水平大学等在渝落地重大平台和项目,优化重组重庆市重点实验室,加快建设高校前沿技术交叉研究院,布局建设一批市级技术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和产业创新中心,加快推进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深化现代科研院所改革,推进公益科研院所与行政主管部门政事分开、管办分离,扩大科研院所管理自主权。

深化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机制改革,在建设全国重要先进制造业创新中心上实现重大突破。深化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是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必由之路。我们要增加高质量科技供给、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全面融合贯通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打造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动力源。要构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协同攻关机制,聚焦“416”科技创新布局和“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优化重大科技创新组织机制,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围绕未来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突破点,一体推进原始创新、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持续实施“5+8”重大(重点)科技专项,突破一批核心技术、创造一批战略产品。要构建“双倍增”行动持续促进机制,完善梯度培育体系、科技服务体系、政策支撑体系和工作推进体系。要建立培育壮大科技领军企业机制,启动实施科技领军企业培育行动,从支持建设高水平创新平台和产业创新联合体、引育高层次创新人才、实施重大科技任务、推动科技政策落地等方面协同发力,大力培育龙头型和高速成长型科技领军企业。

深化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改革,在建设高能聚合的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枢纽上实现重大突破。科技成果转化是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的关键环节。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必须在成果转化上下功夫、求突破。我们要加快建设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着力构建高效能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促进技术产品化、产品产业化。要深化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改革,建立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制度,赋予科研单位职务科技成果转化自主权,全面推广职务科技成果转化备案制,深入开展科技成果“先使用后付费”试点,允许科技人员在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上有更大自主权。要完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体系,以“卓越工程师学院+明月湖科创园”为牵引,提质发展环大学创新创业生态圈和科技孵化载体,布局建设概念验证、中试验证平台,打造“教育+人才+科创+产业”的创新生态。要构建适应科技创新的科技金融体制,壮大创投基金规模,完善债权融资机制,健全重大技术攻关风险分散机制,建立科技保险政策体系,构建“投、贷、担、保”有机联动的科技金融体系。

深化科技开放合作机制改革,在建设全球创新网络的关键节点上实现重大突破。科技进步是世界性、时代性课题,唯有开放合作才是正道。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必须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科技创新,在高水平开放中实现科技自立自强。我们要坚持深化科技开放合作机制改革,形成具有全国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要构建国际开放合作创新机制,以建设“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合作区为牵引,支持企业和科研机构设立海外研发中心,吸引外企在渝投资设立研发机构,支持高校院所参与国际科技合作计划、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要推动成渝地区科创资源共用共享,着力打造西部(重庆)科学城、成渝中线科创走廊、万达开协同创新示范区等改革示范区,加快推进重大科创平台联合共建、人才互认交流、科技成果双向转化和科研仪器设备共享。要深化拓展与重点区域的科技协作,进一步加强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合作,开展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协同攻关和推广应用,推动合作共建产业承接示范区,深化与西部地区省市科技创新合作,推动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合作交流。

深化科技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在建设高层次科技人才汇聚地上实现重大突破。科技创新关键在人,关键在人才。我们要深化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培养造就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型人才队伍。要完善高端人才引进机制,推进顶尖人才量身定制、集成支持、一体配置,探索实施科教协同、校企共用模式,赋予重点用人单位引才自主认定权,加快引进一批顶尖人才、海内外领军人才和优秀青年人才。要健全青年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完善青年创新人才发现、培养、引进、使用机制,启动新重庆青年创新人才计划,深入实施博士后“倍增计划”和博士“直通车”科研项目,加快储备大批潜力突出的青年科技人才后备军。要强化人才激励使用,探索开展人才政策综合改革试点,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人才特殊调配,探索实行人才“双聘”制度。要深化人才创新创业全周期服务机制改革,迭代实施科研人员减负行动,健全保障科研人员专心科研制度,建立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优化用人单位“小气候”。

(作者系市科技局党委书记、局长)

 

责任编辑:胡梦元

声明:凡注明来源七一客户端、七一网的作品,均系CQDK原创出品,欢迎转载并请注明来源七一客户端;转载作品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打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