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课 | 如何充分认识“坚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习近平法治思想“十二个如何充分认识”党课特辑之七
2020年11月,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提出了11个方面的要求,其中“坚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是习近平法治思想的一个原创性贡献,必须深入领会其重大意义、科学内涵、基本原则和重点任务。
一、“坚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重大意义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涉及很多方面,在实际工作中必须有一个总揽全局、牵引各方的总抓手,这个总抓手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全面依法治国各项工作都要围绕这个总抓手来谋划、来推进。
(一)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
(二)全面深化改革的必然要求
二、“坚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科学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时指出:“要加快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这“五个体系”就是要解决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从理论向实践有效转化的方向和路径问题。
(一)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基本要求
(二)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是法律生命力的集中体现
(三)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是法律良性运行的保障机制
(四)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是支撑法治大厦的地基
(五)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是依法治国与依规治党的内在要求
三、“坚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基本原则和重点任务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时指出:“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实现法治和德治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要积极推进国家安全、科技创新、公共卫生、生物安全、生态文明、防范风险、涉外法治等重要领域立法,健全国家治理急需的法律制度、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必备的法律制度,以良法善治保障新业态新模式健康发展。”这段重要论述,充分阐明了“坚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基本原则和重点任务。
(一)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发挥好法律的规范作用,以法治承载道德理念,道德才有可靠制度支撑
●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为全面依法治国创造良好人文环境
(二)积极推进重要领域立法
●越是强调法治,越是要提高立法质量
●继续积极推进国家安全、科技创新、公共卫生、生物安全、生态文明、防范风险、涉外法治等重要领域立法
(三)以良法善治保障新业态新模式健康发展
●在鼓励创新的同时进行有效监管,积极主动找好包容与审慎的平衡点
●抓紧补齐数字经济、互联网金融、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新应用方面的法律短板
(原载《党课参考》2021年第1期)
责任编辑:郭羽
声明:凡注明来源七一客户端、七一网的作品,均系CQDK原创出品,欢迎转载并请注明来源七一客户端;转载作品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