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课|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精选党课30讲第12讲
中国邮政发行畅销报刊百强《党课参考》特约专家、学者 冉昊
党的十九大报告为我们国家下一步的发展提出了新的目标: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目标的提出,彰显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奋斗目标的新内涵,明确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方位,展现了实现这个新目标的基本策略,并确立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具体路径。
一、新目标的新内涵:“美丽”和“强国”展现了自信
“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个新的社会主义奋斗目标体现了两个显著变化。
(一)把目标的内涵从“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进一步拓展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即增加了“美丽”
这个变化包含了两个方面的深刻内涵:
1.党和国家对增进人民福祉的决心。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民生就是人民最大的福祉,改善和发展民生是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最有效途径。当前,我国处在发展关键期、改革攻坚期、矛盾凸显期,这个时候如何应对人民群众的需求,成为日益重要的问题。而只有坚持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走一条不同于西方国家、适合中国国情的道路,才能够真正增进人民福祉。
2.人民群众对生态文明的美好期待。人与自然是和谐统一的辩证关系,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从政府、市场和社会三个维度着力进行生态制度建设。在发挥政府作用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通过政府的主体行为来干预生态环境的保护、健全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在发挥市场自身作用方面,通过市场价格这一杠杆来进行生态环境保护,用价格来反映市场供求、资源稀缺程度、生态环境损害成本和修复效益;在发挥社会治理功效方面,建立吸引社会资本投入生态环境保护的市场化机制,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在当前所处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期,我们应当主动破解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推进人与自然的和谐,为子孙后代建设美丽家园。
(二)目标本身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变化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回顾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艰辛历程,我们经历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这三个主要阶段。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变化,展现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自信。如果说“站起来”意味着毛泽东同志带领全国人民实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富起来”意味着邓小平同志带领全国人民摆脱了“一穷二白”的面貌,那“强起来”则意味着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全国人民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条件下实现了跨越式和超常规的发展。
可以说,这些跨越式和超常规的发展,是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取得的非凡成就,体现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二、新目标的历史方位:变迁与发展
确立新目标并逐步明晰具体路径的过程,反映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党和国家所处历史方位的准确把握。我们当前处于邓小平同志“三步走”战略的第三阶段,即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阶段,也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收官阶段。
在这个基础上,党的十九大进一步明确地把实现新目标的路径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个阶段,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关于“两个阶段”的论述,让全党和全国人民进一步明确,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这个历史方位为起点,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承上启下的历史性转折点,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我们将朝着实现新的奋斗目标继续迈进。
三、实现新目标的基本策略:“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
实现新目标的基本策略是“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从现在到二〇二〇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要按照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各项要求,紧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即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为基本策略,实现“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个新目标,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
(一)经济建设领域,农村土地确权颁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开展
2013年1月31日下发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全面开展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这为农村土地使用权的流转和资产化奠定了坚实基础,农民增收今后将不再只有进城打工一种选择,可以通过其土地使用权、承包权和经营权的流转、抵押甚至折股的形式增加自身的收入,从而实现城乡发展的相对均衡和平等。2019年3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河南代表团审议时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目标是农业农村现代化,总方针是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总要求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制度保障是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
(二)政治建设领域,党和国家实施简政放权,进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
在2013年新一届中央政府领导上任之初,国务院仍有1700余项行政审批事项权力。到2015年,仅仅两年的时间,就取消或下放了641项行政审批事项权,占总数的1/3。这有效实现了中央政府向地方政府放权,以及政府向市场和社会放权,庄严兑现了新一届中央政府成立之初的承诺。2018年3月,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研究并作出《中共中央关于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决定》,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深刻变革。
(三)文化建设领域,文化设施和投入不断完善和增长
2019年3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的文化艺术界、社会科学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时强调,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党的十八大以来,一方面,公共文化设施逐步完善,服务能力不断增强。2017年,全国共有群众文化机构44521个,比2012年增加645个,增长1.5%;公共图书馆3166个,比2012年增加90个,增长2.9%;博物馆4721个,比2012年增加1652个,增长53.8%;文物保护管理机构3518个,比2012年增加813个,增长30.1%。另一方面,公共文化投入加大,各地区均实现较快增长。2017年,我国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3367亿元,比2012年增加1292亿元,增长62.3%。
(四)社会建设领域,民生和社会保障成效显著
在民生领域,通过深化教育改革,大力推进民办教育事业发展。民办学校学生数量从2012年3911万增加到2017年5120.47万;各类民办教育在校生占全国学生比重从2012年的14.9%增加到2017年的34.57%。同时,党的十八大以来,通过建立分级医疗体制、诊疗费制度改革、规范药品供应保障制度等多方面的探索,我国在深化医改方面效果明显。在社会保障领域,截至2016年末,全国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已经超过13亿,参保覆盖率稳定在95%以上。单就覆盖率而言,已经超过了很多西方发达国家的水平。
(五)生态文明建设领域,保护、修复、政策制定,多方面发力
2019年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指出,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生态文明建设是其中一位,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中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其中一条基本方略,在新发展理念中绿色是其中一大理念,在三大攻坚战中污染防治是其中一大攻坚战。要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不能因为经济发展遇到一点困难,就开始动铺摊子上项目、以牺牲环境换取经济增长的念头,甚至想方设法突破生态保护红线。要探索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要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要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解决好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环境问题,既是改善环境民生的迫切需要,也是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当务之急。
四、新目标的具体路径:新发展理念
在树立了新的奋斗目标和进一步明确了历史方位之后,我们需要从这个历史方位出发,明确实现新目标的具体路径。这个具体路径就是“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新发展理念之间有所区别,又互相促进,具有辩证统一的关系。
(一)抓住创新这个实现新目标的核心
新一轮科技革命方兴未艾,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的发展、新能源技术的广泛应用,会对国际治理格局产生深远影响。在全新的历史格局下,只有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才能顺利实现新目标。
(二)抓住协调这个实现新目标的基础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增速换挡期、社会矛盾聚集期和人民物质与精神需求多元增长期的“三期叠加”阶段,协调各种矛盾和不平衡是国家和社会稳定发展的基础。只有协调好了中央与地方关系、东部和西部差距、城乡之间的不平等,特别是实现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协调,才能确保新目标的预期达成。
(三)抓住绿色这个实现新目标的新思维
过去几十年,传统的工业化发展模式尽管带来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和GDP数据的迅速提高,但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的矛盾也在不断突出。只有转变发展思路,把过去“宁要金山银山,不要绿水青山”的片面发展思维转变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可持续发展思维,我们的经济发展才能实现增加人民群众福祉的根本目的。
(四)抓住开放这个实现新目标的客观要求
全球化是世界潮流,它不会因为西方一些发达国家民族主义和极端思潮的短暂回潮而中止。这意味着我们与外部世界的交往方式应当更加开放,从过去的“回应挑战”到现在的“主动参与”,通过提出“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和“一带一路”的倡议,来构建“共商共建共享”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五)抓住共享这个实现新目标的新形式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实现共同富裕。如果说改革开放前三十年,经济发展优先于社会公平,党和国家通过“效率优先于公平”的方式,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那么党的十八大之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则实现了社会政策与经济发展的统筹考量,即“公平与效率同等重要”,逐步缩小贫富差距,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作者系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副教授、北京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兼职副研究员]
责任编辑:陈呈
声明:凡注明来源七一客户端、七一网的作品,均系CQDK原创出品,欢迎转载并请注明来源七一客户端;转载作品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