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浊浪退去,让我凝视你的样子
CQDK全媒体记者 陆睿 王耀东 刘桂池
写下这些文字的时候,CQDK全媒体记者正在返回主城的动车上。
在整理相机、手机以及采访手记本上的素材时,眼前又浮过了那些面孔。
在今夏全市遭受洪峰威胁最严重的合川和潼南两个区,在抗击洪水的最前沿,记者和这些面孔的主人匆匆碰面,互道“注意安全”之后,又匆匆分别。
如果说在这场涉及15个区县的浩大抗洪战役中,创造了“零伤亡”成绩的重庆是一艘捍卫生命的“方舟”,那么这些面孔的主人,就是驱动“方舟”的桨手。
洪水退散之后,让我们再次凝视这些在浊浪中为拯救他人奔走呼号、在烈日下热汗湿身默默坚守的面孔。
虽是匆匆一瞥,也已刻骨铭心。
合川区太和镇清淤首日,镇长匡麟川(近处左侧)和马门溪社区党支部书记陈瑜在现场指挥协调相关作业。洪峰警报拉响之后,这里的干部们就没合过眼。现在,陈瑜的脸上终于有了笑容,因为“今天晚上就能通电了”。
7月13日下午,合川区太和镇清淤现场,镇党委组织委员郭鹏飞和同事们一起值守。在38摄氏度的气温下,他们的饮用水很快就喝完了。等社区服务队送来矿泉水,他一口气喝下了大半瓶,又立即掏出电话开始协调清淤后续工作。
潼南区大佛寺景区内,志愿者组织“雪豹突击队”队长谭立正和队员们一起清理淤泥。“雪豹突击队”的全称是“山城雪豹”抢险救灾青年突击队潼南区支队。面对洪峰,“雪豹突击队”联合了“八方义工”“同诚爱心”等志愿者组织,开始组建抗洪服务队,并通过微信等新媒体平台发动“众募”通知——结果,在不到一个小时的时间里,就有上百人踊跃报名。最后,他们一共召集到了300余人。
合川区太和镇丝绸园社区会议室,三名抗洪服务队员正在清淤间歇休息。这支被称作“红背心”的服务队,由无职党员和社区热心群众组成。在洪峰退后的清淤攻坚战中,他们积极帮助当地群众特别是困难弱势群体清理淤泥,对清淤战斗胜利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和全体同事一样,太和镇党委组织干事蔚江海已经在抗洪前线坚守了三天三夜。虽然声音早已经沙哑,但是这个小个子干部在清淤现场协调工作的吆喝声却是最大的。因此,有同事开他玩笑:“浓缩的都是精华。”
7月14日傍晚7点过,记者在合川区渭沱镇见到周李时,他们刚刚结束清淤行动回到办公室。“给你拍张照行吗?”记者问他。他腼腆地笑了笑,又点点头。在选择拍摄背景时,这个转业军官毫不犹豫地跑到办公楼一楼,站到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八个鲜红的大字前。
在潼南区桂林街道重灾区双坝社区,街道办副主任曹用同样三天未眠。在洪水频发的潼南区,涪江沿线各乡镇、村社都已经形成了健全高效的防洪应急机制。和街道其他班子成员一样,曹用也有防洪“责任田”。对于这个艰巨的工作,生性幽默的他说:“我的‘底盘’我守护。”
潼南城区金滨路,警戒线已经拉起,来往奔波的工人和重型机械正在向涪江岸边滩涂上厚达一米的淤泥发动“反攻”。
潼南城区金滨路,环卫工人完成清淤后,准备转场奔赴下一个清淤点。
合川区太和场镇,丝绸园社区党支部书记曹霞在清淤间歇休息。自洪峰警报拉响之后,她同样连续72小时没有睡眠。洪峰退后,她又和社区干部以及志愿服务队员在一天之内三进三出洪泛区,帮助当地群众清理了大量淤泥污水。
7月14日,潼南区传媒集团记者李扬在桂林街道采访。洪峰来临前,潼南区机关干部和事业单位职工全部取消休假,转入了全天候值守。
7月13日,合川区委组织部干部陶涛在受灾乡镇拍摄。采访期间,记者问他:“你跑来这里,老婆孩子担心不?”他耸了耸肩:“我老婆是警察——洪水来了,她比我更忙。”
视频:这位老人家的真情表白,也许可以用来作为本次系列报道的总结——在太和镇丝绸园社区办公室,记者见到了这位突然“闯入”的老人。今年72岁的他手提一口袋矿泉水,见到穿“红背心”的志愿者就发一瓶。原来,老人爱人身体不好,孩子又不在身边。洪水退后,他面对满屋淤泥一筹莫展。束手无策之际,社区干部、党员和志愿者来到他家,帮助他清理了淤泥。对此,老人激动得都不知道说什么了,于是买了矿泉水“硬塞”给服务队员。
在此,向奋战在抗击三江洪峰一线的人们致敬!
责任编辑:熊冬梅
声明:凡注明来源七一客户端、七一网的作品,均系CQDK原创出品,欢迎转载并请注明来源七一客户端;转载作品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