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要闻>七一视角> 详细内容

现场|小镇渭沱,你为何能在洪水中从容不迫?

文章来源:七一网 发布时间:2018-07-14 17:20:24 字体:

题花.jpg

CQDK全媒体记者 陆睿  王耀东  刘桂池 
 

渭沱,是今夏合川抗击涪江洪峰的前哨。

 

7月13日傍晚,洪水略退,CQDK全媒体记者来到这里采访。
 

一天前的下午,涪江洪峰刚刚在渭沱过境。

 

在迎击洪峰的战斗中,渭沱下辖的13个行政村和社区,有11个面临洪水威胁。

 

出人意料的是,洪峰奔涌而过之际,当地除部分道路、农田、房屋等因水浸受损外,全镇人民群众无一伤亡,特别是渭沱场镇更是创造了“洪峰过境微损失”的战绩。

 

渭沱,为何能在滔天洪水中屹立不倒?

 

为了寻找答案,CQDK全媒体记者从当地参与抗洪的600余名镇村干部、社区党员和志愿服务队员中,选择拍摄了五张面孔。希望通过这些被太阳晒黑的面孔,让大家体会到他们面对洪水的自信与从容,以及这份从容的源头——
 

照片一池洪均.jpg

池洪均,52岁,渭沱社区党支部书记。据池洪均回忆,7月11日,按照区里统一安排,渭沱镇党委、政府召开了抗洪部署会,600余名机关干部、社区党员和志愿者随即被发动起来,按照应急预案对全镇各村社进行了全覆盖,对受洪水威胁地段的人财物进行紧急转移。此后,这支队伍就一直作为抗击洪峰的主力。到12日上午,池洪均和同事们将5户、17人及相关财物转移到了安全地带,完成了社区转移行动。
 

照片二何勇.jpg

何勇,35岁,镇农业服务中心工作人员,转业军人。十年前,在武警部队服役的他参加了抗击“5·12”大地震的战斗,并成为首批突入汶川县城的“二百勇士”之一;十年后,他作为渭沱镇党员志愿服务队员,再次站到了抗击自然灾害的第一线——从7月11日全镇总动员之后,他就坚守在渭沱镇化龙村抗洪最前沿,参与了准备物资、转移群众、观察水情、维持秩序、现场清淤等全部工作。
 

照片三赵应江.jpg

赵应江,29岁,镇党镇办工作人员,驻化龙村扶贫工作队队员,村党支部书记助理。被选调到渭沱工作后,赵应江和村里一位患有心脏病、带着两个女儿的贫困大姐结成了帮扶对子。7月12日上午,为了确认这位大姐是否按照要求转移,他给她打了电话:“洪水快到了,你们搬了没?”大姐回答:“还没——洪水还远。”当天中午,赵应江又给她打电话:“搬了没?”大姐还是回答:“没。”赵应江坐不住了,跑到大姐家催促。来到她家门外一看,洪水已经涨到了隔壁的村卫生室。情急之下,赵应江找来4个同事和三轮车,将大姐母女三人以及还没转移的4户邻居和财物紧急撤离到安全地带。当天夜里,他又通宵值守在附近,防止大姐返回已经进水的房屋。结果,那天夜里,大姐被他“抓”到了三次……
 

照片四周李.jpg

周李,34岁,镇党政办副主任,转业军人。作为镇民兵应急分队班长,这位前陆军少校一直作为抗洪“尖兵”和机动力量,全程参与了渭沱保卫战。从7月11日的物资准备和大转移,到12日的通宵值守,再到13日的清淤工作……在回忆这些天来的经历时,周李这样总结:“要打胜仗,正确的指挥调度和坚强有力的执行保障缺一不可。这次抗洪,渭沱镇两者都有,因此才能有惊无险。”

 

照片五黄光周.jpg

黄光周,74岁,渭沱社区党员,退休教师。7月12日,黄光周参加了劝导组,在涪江岸边维持秩序,劝导“看水”的群众靠近水面。其间,大部分群众都很配合,但也有极少数人不买他的账。一次,当他劝阻一个“看闹热”的群众时,对方就低声念叨道:“你又不是干部,还管这些闲事?”黄光周义正辞严地反驳:“我不是干部,但我是党员!你们的安全,我就要管!”闻言,对方脸一红,随即退到了安全地带。

 

责任编辑:全丽

声明:凡注明来源七一客户端、七一网的作品,均系CQDK原创出品,欢迎转载并请注明来源七一客户端;转载作品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打印文章】